首页 -> 2006年第4期

“漂”出系列流行语

作者:周祖亮




  近两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大学生的就业优势不再。于是出现了一个毕业以后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活动的族群,这些人或忙于考研或就地待业,经常出入校园,但身份不同于正式大学生。人们把这种行为称作“校漂”,把这个群体称为“校漂族”。例如:
  (1)“校漂”在各校都存在,没啥奇怪的,只是人数的多少而已。(《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10日)
  (2)随着“啃老族”的出现,“北漂”“校漂”队伍的不断壮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年就业问题的严峻。(《中国信息报》2005年7月6日)
  (3)“校漂族”掀起房租上涨。(《华西都市报》2005年7月21日)
  目前,“校漂”现象普遍,“校漂族”人数众多,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在2004年曾经推出《“校漂族”现象透视》的系列报道,客观地揭示了“校漂族”存在的社会原因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为什么人们用“校漂”来称呼这类特殊人群呢?据考察,由“漂(piāo)”所构成的词语,如“漂泊”“漂荡”“漂游”等,都有“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的意思。而“校漂”也包含类似的语义特征,形象地说出了一类新生族群的生存状况。此外,用它来指已毕业的大学生,还更容易吸引眼球,引起关注。
  目前用“漂”来称呼没有固定职业的人,除了“校漂”之外,较流行的还有下面一些。
  1.北漂。例如:
  (4)“北漂”18年,闯出身价百亿。(《北京青年报》2004年11月5日)
  (5)洋北漂耍京片子笑翻观众。(《成都商报》2004年10月27日)
  (6)对于北京,我是异乡客,用现在的话说:我是一个“北漂”。(朱军《时刻准备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
  从上面的例句看,“北漂”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从外地到北京创业,用作动词,如例(4);二是作名词用,指从外地到北京创业的人,如(5)(6)两例。
  2.南漂。例如:
  (7)北国客南漂椰子树下,东北秧歌热扭天涯海角。(新华网2004年5月7日)
  (8)离开学校,离开家乡,罗林开始了自己的“南漂”生涯。他先后去过广东、海南等地,为自己的音乐理想吃了不少的苦。(《新疆日报》2004年2月23日)
  (9)《我的美丽乡愁》讲述的是外来打工族所遭遇的艰难和真情,描写的是身处异乡的“南漂”“北漂”们的生活。(搜狐网2004年3月9日)
  例中,“南漂”与“北漂”一样,也有两个含义,但它是指到我国南方创业的行为或人。
  3.东漂。例如:
  (10)从“东漂”到“北漂”。(《文摘报》2005年1月9日)
  (11)有关人士指出,这一举动在打破公务员人才跨地域甚至跨省流动桎梏的同时,也暗示着公务员人才中“东漂族”有可能就此出现。(《今日早报》2005年3月25日)
  除了方向和地点不同外,“东漂”与“北漂”“南漂”属同一类词语,指同一族人。但是,“北漂”中的“北”一般特指北京,而“南漂”“东漂”中的“南”与“东”仅指方位,不特指某个城市或省份。
  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与“北漂”“南漂”“东漂”对举的“西漂”,但是随着我国西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到西部创业,“西漂”一词将来也很可能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而且,在人们的择业观念与生活方式日益更新的今天,外出创业成为时代潮流,“漂一族”“漂一代”的队伍也会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