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作者:李 航 谭克剑
初中阶段的古诗教学至本课已近尾声,课文收录的既有《诗经》里的名篇,也有唐诗宋词中的佳作,展现了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与风格。教学时可适当介绍有关《诗经》的常识与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及内容,体悟诗歌的意境、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可用诵读—点拨—品读—背诵的方法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和风格,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和名句。
2.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把握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一:激情导入。列举古诗词中描写各类情感的诗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激发学生探究诗人感情的兴趣。
导入二:故事导入。简述《牡丹亭》中腐儒陈最良解《毛诗·关雎》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诗歌主旨的好奇心。
导入三:积淀导入。简介《诗经》的成书、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创作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2.教学切入点
①《关雎》:从品味诗歌感情切入。朗读思考: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
②《蒹葭》:从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艺术形象切入。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如何表现他执著的爱情追求?
③《黄鹤楼》:从李白登黄鹤楼赋诗的传说切入。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但最终只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遗憾,为什么呢?
④《钱塘湖春行》:从描绘西湖美景的佳句切入,领悟以游踪为序,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哪一处美景的描绘?
⑤《相见欢》:由词人的经历及创作背景切入,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词人的感情。有这样一位亡国之君,他不是称职的君王,但“亡国之音哀以思”,失国之痛使他成了杰出的词人。
⑥《江城子·密州出猎》:从对苏轼作品及其人生态度的回顾切入。坎坷的命运,磊落的胸怀,豪迈的性格,精美的语言,铸就了宋代词坛上最亮的一颗星——苏轼。同学们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对他还有怎样的了解?
3.重难点的突破:诵读法、点拨探究法。
本文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语言,了解古代民歌、格律诗及词在创作和表现形式上的一些主要特点。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牢记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一些不易理解的诗句,尤其是诗词中的用典,要适当点拨,或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准确把握其内涵。
①《关雎》:找出本诗的起兴句,说说它们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
②《蒹葭》:欣赏歌曲《在水一方》,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反复歌咏的表现形式。
③《黄鹤楼》:首句用典有何作用?两个“空”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与情感?结合全诗,体悟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钱塘湖春行》:诗中哪些词句暗切题中的“行”字?
⑤《相见欢》:第三句中哪个词语是传神之笔?结合词人的经历及全词表达的情感说说它好在哪里。词的下阕怎样把离愁抒写得真切动人?
⑥《江城子·密州出猎》:找出词中的三个典故,结合注解,理解典故中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4.学法指导
①情境法。运用多种手法,再现诗歌中的意境。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景物;用图画再现诗中的形象;学习《蒹葭》时欣赏歌曲《在水一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及回旋往复的表现形式。
②对比法。通过新旧知识的勾连,调动学生的生活与知识积累来理解诗歌。
③体悟法。抓住“诗眼”,紧扣文本理解诗歌。如《关雎》首章“兴”象的理解,《蒹葭》反复出现的“溯洄从之”,《黄鹤楼》中的两个“空”字,《钱塘湖春行》诗题中的“行”及早春景物特征的准确表现,《相见欢》中的“锁”字,《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黄”“苍”“卷”等。品味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可引导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词句,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四、拓展延伸
1.探究讨论:《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2.搜集了解豪放派及婉约派的代表词人、词作,比较其作品在内容、形式上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