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面对《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的思考

作者:王大绩




  2006年春节的鞭炮声刚刚消歇,《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应时推出。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维持稳定。
  
  一、《大纲》内容的六处修订
  
  2006年语文《大纲》有六处修订,这六处修订大多是文字修改,内容没有太多变化。
  (1)原大纲“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改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修改原因〕“一定”指向比较模糊,容易使命题者将范围扩大;“常见”指向虽然也较模糊,但它通常指高中学生学过或应该掌握的内容,有助于命题者控制命题范围。
  (2)原大纲“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改为“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3)原大纲“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改为“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修改原因〕原大纲的表述不准确,只涉及“时代及代表作”和“国别及代表作”,而没有包括“作家”的其他方面,修改后考查的目标就明确了。这一改动并不意味着要强化这一范围的考查。属于“语文专业知识”范畴的“文学常识”与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没有直接关系,不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
  (4)原大纲“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改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修改原因〕原大纲这一项属于“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范围,本没有什么歧义;修改后考查的目标更加明确。
  (5)原大纲“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改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修改原因〕这一改动既涵盖了文学体裁,又校正了对“应用文”的片面理解。考场上出现的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大多不是“常用应用文”,例如《患者吴诚信的病例报告》《请用“去痛”产品》就不是“病例报告”和“产品说明”,而是文艺性、应用体的杂文。因此这一改动是合情合理的,有可能引出命题者对基础性文体的重视,也为写作能力考查中兼顾文体开放和基础性文体的做法开辟道路。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取消个性空间,如果写作试题“文体不限”“文体自选”,那么选择写散文、小小说、童话、寓言、故事新编、科幻故事,乃至于诗歌、戏剧等,也都符合要求。既重视基础性文体,又发挥个性特长,应是合情合理的备考方向。
  (6)原大纲“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改为“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修改原因〕这样修改,与上文“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和下文“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关系更加清楚。另外,“事物内在的”比“问题产生的”更确切。
  需要说明的是,高考对学生“语言积淀”的考查可能会加强。例如2005年全国卷考查的“敬辞谦语”,北京卷考查的“带‘半’字的常用语”。作为母语,语文高考的理想状态是不可复习,不需要复习。“语言积淀”与学生的语文能力密切相关,它的源头是课堂、生活的语文学习。这种题目“管中窥豹”,从某一角度考查学生的语言积淀,就属于不可复习之列。
  
  二、高考命题的稳定传统
  
  2006年语文《大纲》只有六处文字修改,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传统。高考命题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合格人才,又要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为此,高考命题需要保持稳定的传统。
  其一,用考查精读能力的方式考查阅读能力。精读是以阅读者的认知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新鲜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的一种阅读方式。从一方面看,高考现代文精读以考查能力立意,高于生活中一般的宽泛阅读,是研究型、专业型阅读的基础,更与高中课堂的讲评阅读密切相关。可以说,高考现代文阅读为阅读能力考查找到了一个合理的位置。从另一方面看,高考现代文精读绝不等同于其他许多阅读。其他许多阅读是用于生活、学习的实用型阅读;问题化的高考精读,不是实用型阅读,它只是考查阅读能力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是考查型阅读。为保证考查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它的文本择定、删改、题目命制必须具备某种规范。
  其二,用开放型的作文命题结合分等评分的方式考查写作能力。首先,开放型的作文命题为考生的个性写作提供了足够宽广的舞台。文体开放、立意开放、选材开放,允许并鼓励考生以擅长的文章体裁和样式,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真切的思想感情。其次,分等评分方式设置了“发展等级”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四个方面是对考生才、学、识和创新精神的明确要求,是对个性化写作的极大激励。“发展等级”四项共15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阅卷采用“一点评分法”,就是以15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
  个性写作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更符合写作的固有规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选修课程不只是个性阅读,必然也辐射到写作领域。高考作文可以说是课程标准的先驱,它为考生展示个性写作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可以说,课程标准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
  其三,用语言表达题目对思维、语言能力做综合考查。这里说的主要是俗称为语言表达“主观题”的第六大题。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考语文的这一组题目切合了这个特点。这一组题目的主体由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用句式、变换句式四项内容构成。这一组题目既考查思维能力,也考查语言能力,结合紧密;既要求精确辨析能力,也要求开拓发散能力,张弛有度;既有考查价值,也有训练价值,层次鲜明;既有历史渊源,也有创新亮点,继往开来。备考中压缩语段、变换句式可辐射阅读领域,扩展语句、仿用句式可辐射写作领域,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有利于提升考生的语文素质。
  高考命题的创新点,往往在语言表达“主观题”中出现,但其实质却相当稳定。
  其四,用浅易古诗文考查读懂古诗文的基本能力。在运用中考查的文言知识点,绝大多数为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不考文言句式。古诗鉴赏仍以理解诗歌形象、意境为核心,不考名词术语。
  构成语文素质核心的语文能力,说到底只有四个字:“吸纳”和“释放”。所谓“吸纳”,就是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吸收、判断,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中的“听”和“读”就是在训练“吸纳”能力;所谓“释放”,就是应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说”和“写”就是在训练“释放”能力。高考限于条件,只考查“读”和“写”,这就是试卷中的“阅读”和“写作”两部分。以精确收缩的态势考查阅读能力,以开放发散的态势考查写作能力,处于阅读、写作之间的“语言表达(主观题)”则兼有考查“吸纳”与“释放”的双重功能。语言积淀和古诗文,既是学生的文化积淀,又是现代文阅读、写作的基础。可以说,高考语文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这一稳定的传统,凝聚着高考命题组几代专家研究与实践的智慧,也体现了全国语文界及业外人士高度负责的关爱,在高考命题走向多元化的今天,必将继续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