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罗方德 张 慧 李 萍 肖蔚兰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一组游记文章,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游记的特点及常用的叙述、描写手法,学习游记中不同的语言风格及作者的情感,了解祖国山河的秀美壮丽;仿写游记,注意游踪的顺序,模仿作者描画景物的手法。
  
  二、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游记,有写旅游全程的,有写故地重游的,有写同一景点不同侧面的。四篇游记的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或质朴,或华丽,或舒缓,或急促。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体会游记类文章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的方法。在学法上,通过诵读品味、质疑研习、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领会作品叙述的条理、描写的生动、情感的细腻。学习精读篇目,应关注学法指导;学习略读篇目,应放手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
  
  三、教学目标
  了解游记的特点,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模仿写作游记。
  
  四、课时分配
  《巴东三峡》2课时,《周庄水韵》2课时,《青海湖,梦幻般的湖》1课时,《走进纽约》1课时。
  
  《巴东三峡》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巴东三峡》叙述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看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首先理清作者的游踪,接着品味文中对不同景物的不同描画,然后在“小导游”的活动中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再组合,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把握景物特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语言训练。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形图”“今日三峡风貌”等课件。
  2.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三峡地形图”课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三峡: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三峡以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山水画廊”。今天,我们随作者逆流而上,去欣赏“巴东三峡”的奇美景色。(附作者简介)
  (三)通读感知,理清脉络
  1.速读课文,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学生在展示台上指出作者游览的顺序。
  3.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你选择三峡的其中一段,准备解说词。
  (四)自读课文,掌握字词,疏通语言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讨论解决。
  (五)研读讨论,精读品味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2.自由读七、八两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体会其作用。
  3.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这两段,重点在方法指导。
  (六)积累知识,突破难点
  1.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游客的心理变化。
  2.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讨论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1.展示“今日三峡风貌”课件,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2.比较阅读: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3.课外活动:游览本地一处景点,简要介绍其特点。
  (湖南郴州市六中罗方德)
  
  《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周庄水韵》叙写了作者多次游览同一景点的不同感受,景因时而不同,情因景而丰富。教学时,应巧妙指导学生细致深入地品读文章,引领学生走进周庄,体悟其独特的美感。需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突出景致的特点,让学生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活动,同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技巧,品析重点词句的精妙,借助朗读与分析营造诗情画意。
  
  二、教学目标
  1.比较作者三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学习运用准确、优美、细致的语言,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抒发对景致的感悟。
  3.感知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三、教学重点的突破方法
  1.精读细品,从景致本身的特点和作者的描摹技巧上解析。
  2.多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情致。
  3.对重点语句做专项分析,训练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
  
  四、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圈点勾画,讨论探究,摘抄应用。
  
  五、教学切入点
  1.根据作者的游览时间、所看景致、所获感悟,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
  2.紧扣文中三游周庄的三个比喻:“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仿佛进入了梦境”,体会作者对周庄的独特感悟。
  3.引导学生分析重点语句,从描写角度、描写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碧水环抱,条条小河流清水,座座石桥显古韵。周庄之韵在水,周庄之魂在水,领略周庄之美,则须领略周庄之水韵。
  (二)诵读感知
  1.默读一遍课文,圈出自己不理解和觉得重要的词句。
  2.交流学习字词的成果,读准字音,介绍自己对所画重要词句的初步理解。
  3.再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文章结构思路的句子,列出作者游周庄的次数、各次的时令和最突出的感受。分组朗读三游周庄的文段。
  (三)研读品味
  1.精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对像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般的周庄作了哪些描绘。
  2.再读第4自然段,讨论作者再游周庄为什么会有如一幅版画的印象。
  3.精读第5自然段,讨论三游周庄时作者是如何表现夜色中的水韵的。用下述问题引导学生研讨:
  ①这个夜晚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②这个夜晚的水中,多出了哪些色彩,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四)归纳提升
  1.重新诵读课文前三自然段,归纳周庄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2.提炼文章的写景技巧。
  ①从不同角度、抓住不同景致来表现同一事物,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也可以使作者的感受更独特。
  ②感受景物要动用多种感官从多方面捕捉景物特征。
  ③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才能将景物及对景物的感受写得形象、准确、到位。
  
  七、拓展延伸
  1.编写全文的结构思路图。
  2.摘录文中佳词佳句,品析文中优美语句的表达效果。
  (湖南郴州市六中张慧)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以“梦幻”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从三个方面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展示了一幅如梦似幻的迷人画卷。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受青海湖的迷人魅力,同时关注文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感知青海湖“梦幻般”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从品读文章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角度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3.探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将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之中。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电脑画面或图片介绍青海湖,要求学生先仔细观看,再用一句话或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画面留给自己的印象。
  (二)教学切入点
  1.扣住标题中的“梦幻”一词设问切入:文章中有哪些词句与“梦幻”有关?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的线索,整体感知青海湖的迷人魅力。
  2.从作者的行踪及观察点切入:标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归纳作者观察的对象和具体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