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章浙中 钟菊莲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均是抒情散文,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直抒胸臆。教学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领悟作者寄寓的情感,提升审美品位。
  
  二、设计思路
  四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必将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学时可以借助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品味作品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根据四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目标的要求,教学时还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象征手法。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基本抒情方式。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知语言风格。
  
  四、课时分配
  《白杨礼赞》2课时,《囚绿记》2课时,《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1课时,《草莓》1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朗读,以感知文本;摘录,以进入文本;对话,以探究文本。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准确、优美的语言。
  2.学习象征手法,感受中华儿女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关于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唢呐曲《黄土情》及《白杨礼赞》的朗诵。
  (二)解读文本
  1.听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有人把《白杨礼赞》比作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时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
  (2)你感受到了这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傲然挺立的树。”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指导。(把握基调,读准节奏,读出感受。)
  (2)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从上述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
  摘录课文中你认为准确、生动描写白杨的词语或句子,并且谈一谈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礼赞》一课词句积累的卡片。)
  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
  (1)听一听:欣赏歌曲《小白杨》(多媒体出示《小白杨》的歌词),说一说歌曲中小白杨的象征意义。
  (2)说一说:精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完成两个问题:①按照以下格式说一句话:我由白杨树的想到它的象征了(如:性格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②以小组为单位,把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交流合作,理解反问、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3)议一议:朗读第一、二段,讨论作者描写白杨树为什么要从黄土高原写起?由白杨树,我们会想到身边的什么人?
  
  四、拓展延伸
  1.茅盾先生对白杨树的赞美不是一时的冲动,因为白杨树的某些特点总是触动着他的灵魂,《题白杨图》是一个最好的印证: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推荐阅读袁鹰《白杨》(略)。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自读,感知文章的内容;选读,感受作者的情感;研读,领会作品内涵。
  
  二、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精巧构思。
  2.品析含蓄优美的语言。
  3.感受作者真挚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李白说“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说“主人山门绿”,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宗璞说“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你能说说对绿的感受吗?
  (二)初读感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住了吗?(囚住,但后来又把绿释放了。)
  3.绿的释放,有没有改变他对绿的感情?(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板书归纳(爱绿—囚绿—放绿—思绿)。
  (三)选读体悟
  1.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的喜爱的语句语段,并作理解性朗读。
  2.作者为何如此喜爱绿?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3.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能感悟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然而绿甘于被囚吗?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2.作者虽然对绿充满了执著的爱,可后来还是把绿放了,请仔细读作者放绿这一部分(可在此介绍与作者相关的事件,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思考:怎样理解“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3.阅读陆蠡《〈囚绿记〉序》。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略读课文,宜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赏析作品朴素的语言,理解作者寄寓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感知海棠,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纪录片《邓颖超》主题歌:
  你走进永远,把海棠留在庭院,那伟岸的温馨,那朴实的浪漫/你走进深秋,让海棠开在春天,那平易的灿烂,那亲切的悠远/一段情愫,在你我之间/一片厚爱,在天地之间。
  (二)默读课文,走进文本
  1.思考。
  邓颖超深情回忆了和周恩来?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的过程。
  2.复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9段)
  (1)复述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2)自己理清复述思路—小组中复述并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复述。
  (3)教师评价复述的优缺点。
  (三)再读课文,深入文本
  1.想一想:作者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2.读一读:充满深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形式:个人朗读—小组齐读。
  (2)朗读评价:学生评—小组评—教师评。
  (3)评价要求: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入情入境。
  (四)比较阅读,领悟情感
  教师提供节选自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诗句,与课文第五自然段作比较阅读,体会诗文中抒发的对周恩来的思念与崇敬之情。
  1.朗读诗歌(自读—齐读—配乐磁带朗读)。
  2.小组讨论、交流两者主题内涵、表达方式的异同。
  (五)质疑探究,合作释疑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句中的“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2.文中称谓由“他”转换到“你”,为什么要这样转换?谈谈转换之后的表达效果。
  3.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四、拓展延伸
  1.朗读“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19岁的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前作)。
  2.阅读《深情海棠》(《人民日报》2001年5月24日,略)。
  
  《草莓》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课内略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自读明确思路,合作明确主旨,探究领悟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探究主旨。
  2.品析语句,把握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积累格言,导入新课
  时间格言: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2.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3.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青春格言: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谚语)
  2.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3.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春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高尔基)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式阅读课文,归纳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议一议: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
  2.找一找:文章中写景的段落分别与哪些联想的段落相照应?
  3.悟一悟:一颗草莓引起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注意,从而触发人生的思考。作者触发的人生的思考是什么?
  (四)朗读揣摩,品味欣赏
  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1.阅读《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2.阅读富兰克林的《哨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