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谈语文探究式学习中的合作原则

作者:杨 奔 刘丽静




  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它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新兴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行为。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特点大致包括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关于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目前较为普遍的分类是两种或三种。有研究者认为,从内容上看,语文探究性学习可分为专题式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和语文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两种。有研究者认为,从形式上看,语文探究性学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内而外,即研究的方向由文本、课内向课外、校外拓展;另一种是由外而内,即研究的方向由课外、校外向校内、学科回归。还有研究者认为语文探究性学习有三种:课堂探究性学习模式、课文内容的拓展模式、课外语文学习模式。不管哪种模式,语文探究性学习大致都要经历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确定问题—自主学习、扩展材料—分析研究、协作学习、成果交流—效果评价这几个步骤。
  如果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探究式学习方式,就会发现探究式学习是师生围绕学习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的一种特殊学习形式,大致是:(1)明确的话题;(2)大量与话题有关的信息;(3)筛选信息,重组信息;(4)信息的互相交流;(5)获得结论。这些说明语文探究式学习与阅读教学一样,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教师与学生、文本的主客观世界的交流。可见它也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必然受到言语行为规律的制约。会话原则制约着整个探究活动,探索其中蕴涵的会话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人们在会话中必须遵守四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1)量的准则(Quantity),(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3)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邢福义先生的《现代汉语》对它们的内涵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界定,下面根据相关的理论,结合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模式及特点,分析其中所蕴涵的会话准则及适用条件。
  
  一、量的准则指话语应包含的信息不能超过或低于适当的信息量。探究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专题讨论、辩论、配对讨论等,不同的形式对信息量的要求不同,有些形式所需要的信息量大一些,有一些则小一些,例如针对一个课内的单一性专题的讨论,所要求的信息量不是很多,可以在短时间内讨论完。探讨“李白诗歌夸张手法的运用”与探讨“李白的诗歌特色”,要求的信息量是不同的。而针对一个课外的综合性专题的讨论,则需要更多的信息量。所以要鼓励学生抛弃传统的封闭式的观念,多收集信息,扩大认知背景。
  在探究式学习的五个步骤中,对信息量要求最大的是“自主学习、扩展材料”阶段。材料分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两种,它们是学生接触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是开展探究活动的凭借。材料可以刺激思维,引发思考。其次是“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阶段,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前要充分认识文本,要有足够的信息作为铺垫。在“分析研究、协作学习、成果交流”阶段,学生要对已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提炼,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的事实与材料。在整个探究式学习活动中,言语信息量经历了由多到少的变化过程,这合乎探究活动的要求,是切合量的准则的。
  
  二、质的准则指话语内容应是真实的,不是虚假或缺乏证据的。它要求探究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探究内容和结果的表述都要真实。具体表现为:(1)探究的问题真实。它必须依托于语文教材,教材中的文本是阅读、感知的个案,在学习文本、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中,师生必然会产生许多思想火花,教师要善于发现最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研究,创造性地和文本作者进行对话。(2)探究必须表现学生的真实思想。学生在寻求事实材料、分析归纳论证、讨论形成结论等各个环节,都应该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探究情况,不要因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与别人不同而感到不安。相反,要认识到这正是创造性旺盛的表现。教师要从积极肯定的角度加以评价,使学生敢于求异。(3)研究结果的表述是真实的,能反映探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在课外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学生接触了大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引导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分析比较,抓住主要矛盾,形成较为合理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言语加以表述,清晰地反映自己或合作者对所探究的问题的认识和看法。(4)教师评价的言语真实。对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师都应给予客观的评价,以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乐于探索。
  
  三、关系准则指说出的话切合话题。在探究性学习中,确定好探究的问题后,师生都要围绕这个问题组织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论证,决定材料的取舍,问题是判断信息量是否合适的最根本的标准,师生都要在切题的情况下,开展各个阶段的探究活动。要有选择地收集、选取与探究问题相关的信息,忽略不相关的信息。在表述时,选择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信息。教师在各个阶段的指导工作中,应围绕探究对象,简明扼要地加以启发引导。教师的言语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在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围绕活动过程组织交流,使学生获得收益。
  
  四、方式准则指清楚明白地说出必要的话,尤其要简练、有条理,避免晦涩和歧义。在探究学习中,师生要尽可能地围绕所探究的问题,根据表达需要有条理地进行分析、说明,要做到先后有序、层次清楚、言语简练。如学习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学生对诗中所表现的“幸福”理解不深。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活动,以“幸福”为题进行一个找“幸福”的比赛,学生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生:幸福是一所理想的大学。
  生:幸福是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
  生:幸福是拥有漂亮的房子、车子。
  教师认为这样的对话有点偏离文本,因为文本中的“幸福”都是一些具体的小事,于是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往这方面探究。
  生:幸福是文本中的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生:这样说来幸福就是生活中的琐事,如打球、游泳、爬山……
  生:还包括学习、考试、回家看妈妈、爸爸……
  老师听了以后总结说:“的确如同学们所说,文中的‘幸福’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作者写平凡生活、质朴情感,是在启示我们领悟平常生活的美,珍惜生活本身,珍惜一些我们不该忽略而容易忽略的情感。”
  以上对话,由浅入深,紧紧围绕话题展开,第一个阶段的对话比较空泛,不太切合方式准则,第二个阶段的对话比较具体,切合文本,又符合方式准则。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这四条准则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制约着师生的言语行为。在不同的场合,对四条准则的运用应各有侧重。在探究活动的初始阶段,要有量的准则作基础;寻找相关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时,要注意关系准则;在分析论证阶段,要特别注意质的准则;在表述成果的阶段,则要注重方式准则。
  
  参考资料:
  1.苏立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何自然编著《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孙菊霞《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和思考》,《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4.倪文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