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诗词赏析与人格塑造
作者:何治清
一、把握意象语言,促进个性发展
诗歌赏析的三个要点是意象、意境、情感。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它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合,是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意境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词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的把握,赏析诗词更要从意象入手,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赏析诗词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反复使用的意象,揭示其中蕴涵的主观情感、个性追求,间接地向学生展示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个性品格;然后分析个性人格与成就事业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凭借不同的个性而形成风格各异的名篇佳句,如屈原常用香草花木为意象,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陶渊明以菊花来表现自己的不屈品格和清高气质,李白以名川大山来表现自己飘逸不群、自强不息的个性情怀。大凡有创造性成就的人,都有鲜明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就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就不能发扬真理,就不能研究学术,一切是小事,唯此是大事。教师要让学生在赏析诗词中领悟这一道理,使他们注重个性的养成。
二、巧用知人论世,陶冶高尚品格
诗词赏析需要知人论世,但不是模式化地每篇必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而是因时、适度、得法地介绍,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内心中的情与景,在情与景中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熏陶自己的心灵。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最好在讲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字面意义后再全方位地介绍苏轼家庭、理想、仕途的坎坷经历和他面对逆境泰然处之的豁达胸襟,然后再引导学生品味全词。苏轼立志报国,年轻时步入仕途,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任上,境遇不佳,他与胞弟也整整七年没有团聚,佳节思亲,愁情苦绪可想而知,他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性来化解心中愁绪,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福他人团圆。苏轼自己经受离别之苦而不希望他人重复自己的痛苦,因此用“愿”字提高了境界,感人肺腑。这样的诗词欣赏比一般的道德说教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愉悦体验,更容易让他们自觉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三、联系自身体验,提升人格品位
对整个人类而言,理性高于感性;但对个体而言,感性才是更突出的。因此,学生有体验才能有更深的印象。好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们较容易地产生共鸣,从而读出作者所创造的境界。在赏析时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音,并力求让学生把生活、情感、经验同作品所表达的特定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沟通作者、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分析苏轼的旷达胸怀,教师就可以结合自己经历或提问学生“你考试未获好的名次,肯定委屈、难受,你将怎样走出这一情感困境”,让学生用亲身经历来跟词人对比,从心里领悟、感受词人通达的个性、崇高的品格。人的情感非一时一刻促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深深地积淀于人的内心世界。一旦这种情结积淀在人的精神之中,便很难改变。因此诗词的欣赏要动之以情,让学生观照思索、体验认识人生与社会,用心灵去感受大师的人格,这样才能起到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