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何处”能释为“什么时候”吗?
作者:龙丽伟
《文言文全解》(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释为:“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吧。”《初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释为:“给家乡写的书信什么时候能到达呢?等到群雁北归时,就嘱托它把家信带到洛阳去。”《初中文言文全解一看通》(朝华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释为:“家书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雁群,把家书带到洛阳去。”以上三书均释“何处”为“什么时候”。
“处”在古汉语中有“时候”义,如“最是一年春好处”(韩愈《早春》)、“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何”可释为“什么”,“何处”释为“什么时候”,按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词义是约定俗成的,“处”在文言中单用时可讲成“时候”,跟“何”连用时是否还可以讲成“时候”呢?这不仅要看理据,还要看实例。训诂学上强调,每一个义项的确立,必须有足够的实例,这就是所谓的“例不十,法不立”。
《唐诗三百首》中,除《次北固山下》外,“何处”还出现过13次。
①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②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③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李白《长干行》)
④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韩愈《石鼓歌》)
⑤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源行》)
⑥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⑦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⑧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李商隐《无题》)
⑨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
⑩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1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3}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以上的“何处”都是“什么地方”的意思,不能讲成什么时候。《汉语大词典》中,“何处”只有一个义项,就是“什么地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何处”,也是“什么地方”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应是:“家书要寄到什么地方?让北归的大雁把它捎到洛阳去。”“洛阳”正是回答“何处”的。“何处”释为“什么时候”,既缺乏训诂依据,又不合诗意。这两句是设问,如果前句问家书什么时候寄到,后句却答家书要寄到洛阳去,这岂不是答非所问?
文言中常用“何时”“几时”表达什么时候的意思。如:“别君去兮何时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皇甫冉《春思》)“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对“何处”的解释还有更离谱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长春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释作:“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捎回我的家乡洛阳吧。”《初中生必背古诗词》(朝华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释成:“投递的家书如何能到达?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边。”《唐诗三百首》(远方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释为:“要写封家信靠谁来传递?只好托付北归经由洛阳的大雁。”
“何处”不能释为“怎样”“如何”“靠谁”,这种解释随心所欲,既缺乏理据,又没有实例,更不合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