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闫文国




  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内涵丰富,不仅宣扬了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能启迪智慧。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启发思路,逐步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议论文以驳论为主,教学本单元,应抓住以下几点:(1)在理解议论文以理服人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批判思维能力;(2)学习敏锐地抓住生活中的某个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3)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学习、结构的分析,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和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议论文的结构形式,体会议论文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3.学会运用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的论证方法。
  4.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思考语言风格与特定的话题、语境、作者和文章立意之间的关系。
  
  四、课时分配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课时,《吴汉何尝杀妻》2课时,《大小猫洞》1课时,《世上没有傻问题》1课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或间接证明对方的论据或论证过程是错误的,然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粗略整理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可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
  2.理清文章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4.体会立论文与驳论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的形式导入:(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怎样的?(3)根据论证方式议论文一般可分为哪两种?请同学们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找出文章的论点,辨别该文的论证方式属于哪一种。
  (二)教学切入点
  1.从写作背景及文章的特点切入
  2.从理解文章的思路和逻辑结构切入,明确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3.从文章凝练而精彩的语言切入,体会文章语言犀利、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等特点。
  (三)勾画讨论
  1.本文批驳有理有据,特别突出的是它严密的推理逻辑。为了展示这种严谨的逻辑关系,作者在行文中非常讲究衔接和过渡。请找出文中衔接性的句子。
  2.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两段文字指出了对方的哪些错误论点与错误论据?哪些语句富于讽刺意味?
  ②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有什么作用?
  3.“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三个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4.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5.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6.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7.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这么称他们?
  8.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四)学法指导
  1.讨论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2.欣赏感悟法:历史已成过去,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失掉自信。
  
  四、拓展延伸
  1.课后阅读吴晗《谈骨气》,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以“语文只考作文好不好”为题,开一场辩论会,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关于驳论文的知识。
  
  《吴汉何尝杀妻》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本文短小精悍,是一个很好的议论文范例,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组织材料论证观点的方法,通过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提升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同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
  2.学习引用典籍一一否定对手论点的写法。
  3.仔细体会作者严密的逻辑论证思维,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独立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有不少关于皇帝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电视剧能当历史来看吗?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多少区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吴汉何尝杀妻》,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历史真实,什么是艺术真实。
  (二)教学切入点
  1.以疏通文章中的典籍为切入点:这些典籍是文章的重要论据。
  2.以文章标题为切入点:标题其实是一个反问句,通过“何尝”二字造成悬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3.以作者和写作背景为切入点。
  4.以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区别为切入点。
  5.以作者组织论据的方式为切入点。
  (三)勾画讨论
  1.勾画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文言字句,讨论交流,使学生理解其大意。
  2.学生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文章最后一段和开头一段是什么关系。
  3.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清文章结构。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引用历史典籍有什么好处?
  (2)引用的典籍的共同点是什么?
  5.第四段从《后汉书》中找到了什么证据?作者为什么不就此作出结论,为什么还要再查究吴汉的家庭和夫妻关系呢?
  6.第七段介绍刘珍的《东观记》是为了说明什么?第八段作者又以吴汉的人品为证,为什么?
  7.典籍中的四条证据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吴汉杀妻”的情节是无稽之谈。
  8.作者对编写戏剧提出了哪些看法?
  (四)学法指导
  圈点勾画法、批注法:圈点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并给重点论据作旁批。
  
  四、拓展延伸
  1.怎样看待《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
  2.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是一个英雄形象,电视剧播出后微山湖地区有很多妇女说那是自己。请你说说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大小猫洞》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大小猫洞》是现代著名学者金克木的一篇文章。它通过两个具体的事例说明生活中的许多故事、传说虽不可信,经不起推敲,但如果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2.学会多方面搜集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的特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1.导入新课:《空城计》大家比较熟悉,但这个故事可信吗?因为司马懿带领几万大军,居然不敢攻击一个小小的县城,这让人不可思议。但这个故事又真实地反映了军事上的虚实关系,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又是有意义的。今天学习的《大小猫洞》就阐述了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二)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回答教师的提问。
  (1)本文的两个故事蕴涵了怎样的道理?
  (2)作者行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3)文章由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城门,再到文庙的大门及“状元桥”,作者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的整体构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