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强项令》教学案例

作者:苏家友




  个人简历
  
  苏家友,男,1970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安庆市课改中心组成员,中语会安庆市理事。多次承担国家、省、市示范课、观摩课、研讨课等公开
  课教学任务;多次承担市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培训工作;多次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市教育局、市电视台联办的“教育直播室”讲座;多次参与省教科所、市教研室组织的中考作文点评工作、调研试卷命题工作。2003年所带班级语文中考成绩优秀率、平均分均居市区第一。
  
  教学观点
  
  从谈话到对话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式是谈话。谈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又称问答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其基本特征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多情况下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回答问题,有时一个学生答不对就换另外一个学生,一直到有学生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答得不满意,教师就千方百计地利用谈话让学生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与此相对应的是,还有的教师怕别人说限制学生自主,而一味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表面上师生互动频繁,热闹非凡,但教师的作用仅是提出问题、总结答案,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摸索,去思考,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这种谈话法直到今天仍然在相当程度上统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提到了对话,谈话与对话虽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谈话的导演、主角都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甚至只是群众演员,仅是参与者。对话则完全不同:对话双方完全平等,教师没有预定的答案。教师不是提出问题,而是提供对话的话题。话题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宽,有利于学生发展主体意识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也简化了教学头绪,有时候整整一堂课甚至只有一二个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发表意见,不是回答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教师和全体同学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对话,同时双方都能以倾听、宽容的态度对待对话中的差异,因此学生获得的认识要更多元化。这样,在对话的情境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也明确了:首先要精心营造对话氛围,其次要组织好对话过程,使师生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再次要调控好对话方向,使师生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从谈话到对话,不仅我们改变了教学方法,学生也改变了学习方式。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本身没错,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显得单一——从教师处获得,使教师在相当程度上承担了传授知识的角色,在忙于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不做反思、机械讲解。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需要、情感,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构建多向互动的创新型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教学实录
  
  一、课前激趣,融洽学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有许多专家和老师在这里听课,我们先给远道而来的专家和老师们说一说咱们安庆的名人。
  生: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
  生: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严凤英、两弹元勋邓稼先。
  生:书法家邓石如、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贵、小说家张恨水。
  生:京剧鼻祖程长庚、佛教领袖赵朴初……
  师:看来咱们安庆真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相信今天大家的表现会给客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咱们安徽历史上还有个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大名人,他就是北宋的——
  生:包拯。
  师:对,知道包拯为什么名扬千古吗?
  生:因为他执法严明,不畏权贵……
  师:这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强项令”(板书)。“强项令”意为“硬脖子县令”。这位“硬脖子县令”是谁?请同学们阅读文章,了解情况。
  
  三、初读课文,读出文言韵味
  师: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特别要注意读准下列字的读音。(屏幕展示)(生自由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一遍,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畅。朗读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再听老师读一遍。(教师范读)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生:要注意停顿。
  生:要分出轻重。
  生:还要读出感情。
  师:说得好,要注意停顿、轻重,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读1—2段。)
  
  四、再读课文,反馈交流预习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还要读出韵味、读出智慧。能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怀。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看看能否对照注释弄懂文章大意。
  生:作者先写董宣执法,后写他去世后家里的情况。
  师:好,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对文章大意的理解。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
  (屏幕展示:古今异义词积累、一词多义积累、作者作品积累、词类活用积累、文言句式积累。)
  
  五、三读课文,归纳人物形象
  师:预习得真不错,你们看过著名的京剧表演家周信芳老先生表演的经典剧目《强项令》吗?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看过。
  师:别遗憾,我呀,这儿有一本小人书,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同学们看一看,哪些画面最能打动人?
  (学生观看屏幕)
  师:刚才小人书中最能体现“强项令”中“强”字的有哪几幅?
  生:第8、10幅。
  师:画面中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生:“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生:“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生:我认为集中体现在“主即还宫诉帝……终不肯俯”这一部分。
  师:自读这一部分,你觉得哪些描写“强”的语句是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刚才有位同学说过读书要有感情。是呀,带着情感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就这些描写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从题目“强项令”可以看出,应该读出一种阳刚之气,读出一种赞赏之情。
  生:第2段还可以以伤感的语气读。
  师:体会得很准确,下面,我想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洪亮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几句。
  (一生朗读,教师播放乐曲《包青天》。)
  师:(指导读出阳刚之气)选一处作精彩描述。
  生:……董宣再说这些话时应该是怒目圆睁,目光中充满正气,令坏人望而生畏。
  生:董宣在光武帝命令小太监强迫他磕头时必定是昂首挺胸,鼻梁上仰,好似宁死不向权贵低头的“卧虎”。
  ……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两幅画面和文中的相关语句,发挥想象力,把董宣的外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归纳出董宣的形象: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清廉公正,秉公执法。)
  师:请大家齐读,让我们再次感受董宣的崇高形象。
  师:这些语句充分体现了董宣这个“强项令”的“强”……最后一段却写了董宣死后家中贫困的情况,这会不会削弱了董宣的“强”?
  生:不会。
  师: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我说不上来。
  师: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董宣死后家中藏有万贯家产,那他还敢不敢格杀主奴,能不能血谏并宁死不屈?
  生:哦,我懂了,因为他清正廉洁,所以他才能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师:这叫做无欲——
  生:(齐答)则刚。
  师:对!这是“强项令”之所以“强”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侧面描写,强化了董宣的“强”,丰富了人物形象。(板书: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清正廉洁,无欲则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