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机智应对 意外精彩

作者:卢立银




  课堂上,难免有一些学生带来意外,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请看两位老师课
  堂中的精彩片段。
  
  一、刘老师《春酒》教学片段(市校本教研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种家乡风俗?
  生:喝会酒,喝春酒。
  生:还有迎神拜佛。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风俗?
  生:过新年。
  师:你们熟悉自己家乡的风俗吗?
  生:放鞭炮。
  师:作者琦君给我们描绘了三种风俗: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接下来我们找找有关描述风俗的文字,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这段写出了当时的封建迷信思想。
  师:这是过新年时的情形,那你们觉得这是封建迷信吗?
  生:不是,而是土家风俗。
  师:(追问)从文中找依据,琦君是不是也赞同你的看法?
  生:作者认为气氛最热闹的是迎神拜佛,所以……
  师:很显然,作者写过新年的迎神拜佛是当作封建迷信来批评还是当人情风俗来回忆?(教师本想通过这一问结束这个讨论。)
  生:(很坚定)是封建迷信,毕竟是拜佛,佛是不存在的,所以是迷信。
  师(笑):真是有理有据,看来琦君老人写这一情节是在谈封建迷信思想,哪位不同意?
  生:我不同意,因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回忆家乡的风俗之美。
  师(高兴):你从创作本意角度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生:没有。
  师:我们不否认这种做法从科学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但作者写出来难道仅仅是为了宣扬封建迷信?
  生:还为了增添节日气氛,让老人的思想有依托,祝愿孩子平安。
  师:对,为了寄托美好的愿望,这种风俗就保留下来,比如我们附近有烧香拜佛的地方,每次过年都有很多人去跪拜。因此整体看应该是一种……
  生:民风之美。
  处理这一环节,刘老师的本意并不是重点探讨作者写迎神拜佛的目的是展现民风之美,而是只想让学生知道这是民俗之美。可学生坚持说这就是封建迷信。但最后刘老师通过点拨、评价、追问以及对话的拓展等策略,学生改变了认识,虽然进程耽搁了,不过真实有味。
  
  二、笔者《喂——出来》教学片段(校本教研课)
  
  师:“这篇小说的内容看起来包罗万象,不过我在阅读时发现,其实它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大家快速浏览后,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这篇文章是讲新发现的一个深不可测的洞,成了处理城市垃圾的最好场所,各种各样的垃圾都被扔进洞里,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可奇怪的是,最初对着洞口的一声叫喊传来了,扔进洞里的一块小石头飞来了。”
  师:“请大家画出本文的情节示意图,或展现全文的整体情节或凸现某个关键性情节,要求在所画的图下面写上解说词。”(学生呈现了五花八门的画面并一一作了解说。)
  师:提三个问题:1.这是一个什么洞?2.这是一群什么人?3.谈谈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独特理解。(设置第三个问题时笔者想同学们只要能认识到本文的主旨:不去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不从长远的眼光考虑,只顾一时,人类终将遭到灭顶之灾。可有一学生却打破了我的计划。)
  生:“我认为这篇小说不仅仅是写环保问题,老师,您也曾讲过,小说具有多义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比如文中给我们展示的众多人的行动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和品行难道就不能激起我们更多的想法和启示?我认为作者通过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让一些特定的人一一在洞的周围展示自己的本性,而不仅仅是号召人们保护环境。”(他的理解已超出了我对文本的解读,顿时也让我茅塞顿开。既然学生有了意外的发现,我就顺水推舟,先让学生去谈好了。)
  师:“请齐声朗读文章的最后两段……(读后,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结合全文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以旁注的形式写下来,或一句话,或一个词。)
  几分钟后,学生的回答着实让我惊喜了一阵子:
  (1)借洞逃避终究不是办法。(2)见利忘义,只顾眼前利益。(3)这个洞的存在让人们忽略了很多。(4)依靠权宜之计换来的美景不长久。(5)谁制造的祸害谁就该去处理。(6)缺少忧患意识的害处。(7)只有积极治理环境,世界才会真正美丽(8)人的私欲是个无底洞,要用良知、正义、道德去填补。(9)地球上的洞不能忽视,思想上的洞更要重视。
  这时我才真正发现学生是要靠老师引导的,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就会有出色表现。这就是对话的妙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