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略谈古代汉语教学过程的“浅出”

作者:季 琴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2l世纪,任何一位明智而有远见的现代人都或多或少地需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料,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要阅读古书,然而要读懂古书又绝非易事。道理很简单,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历经嬗变。据说元代有位书生,读不懂《楚辞》,竟破口大骂屈原:“写文章这样艰涩,投水死得活该!”屈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说他著文故作艰深,恐怕有些冤枉。《楚辞》难读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语言上的时代差异。今人读古文时会遇到许多语言文字上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了解古人的语言,要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开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把钥匙,学习古代汉语不但可以培养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而且通过吸取“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现代书报的能力。与中文类其他课程相比,不少学生认为古代汉语比较艰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有的甚至对古代汉语怀有一种恐惧感。如何来破除这种恐惧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有人说搞研究要努力“深入”,教学则要考虑“浅出”。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浅出”。“浅出”主要表现在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四方面。
  通俗性。尽量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比如我们常对他人说“有何见教”“请勿见怪”“请勿见笑”,其中的“见”一概不宜解作“看见”,那么“见”表示什么意思呢?原来这些词语中的“见”保留了古代用法,是个指代性副词。它用在及物动词前面作状语,同时又具有指代作用,“见教”即“教我”,“见怪”即“怪我”,“见笑”即“笑我”。
  趣味性。寓教于乐,通过一些有趣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古书用字中“本无其字”的假借常让学生感到深奥难懂。其实,现代汉语中许多同形同音词就是通过假借产生的。有这样一道智力竞猜题:“一斤苹果多少钱?”有的同学答“两块钱”,有的学生答“一块五”,有的学生答“两块五”,一斤苹果究竟多少钱呢?固定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一百钱”。其实答案的关键在于对“钱”字的理解。“钱”通常指货币,而在这道竞猜题中,“钱”是重量单位(一斤等于一百钱)。旧时人们去中药店买药时,会用到“钱”这个重量单位。这也涉及古代汉语的假借知识,“钱”本来表示货币,后来又被借用表示重量单位,它们是一对同形同音词。
  知识性。我们在介绍古代汉语知识时,还应该介绍与之相关的一些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名胜古迹等方面的知识。比如“跑”字今天多念成pǎo,表示“奔跑”;可是在古代它还表示“刨挖”,读成páo。这一音义保留在某些地名里。杭州有一个游览胜地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得道高僧从天竺来到此地,却发现此地没有水,于是打算离去。当地的神灵为了挽留他,便派了两只老虎前来相助。两虎从天而降,跑地作穴,泉水喷涌而出。虎跑泉由此得名。不少游客一看到“虎跑泉”这个名称时,会不假思索地以为“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不然。根据上述典故,我们知道其中的“跑”就是“刨挖”的意思,应该念作páo。通过这个例证,既可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可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实用性。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音韵学向来被称为“绝学”,令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倘若让学生多运用所学的音韵学知识去分析现实中所碰到的一些语音问题,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番”字今天一般都读成fān,可是广东省有个地方叫番禺,其中的“番”念成pān,为什么在这个地名中要读成pān呢?这主要是由于“古无轻唇音”,在“番禺”这个地名中“番”保留了古代的读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每位教师都要以教学原则为指导,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灵活变动,不能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