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一千个读者心中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作者:管然荣




  2006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现代散文阅读有这样一道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题目的要求非常明确具体,一是“当夫人”(不是“丈夫”或别的什么人)的感受,二是要结合最后一段(而不是全文)的有关内容。这样,答案就必须从“丈夫耐心倾听”和“妻子向丈夫倾诉”这两个方面去概括“当夫人”的感受:其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其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只要意思符合要点即可,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文字或句式,缺了要点就要扣分。)
  请看下列考生的回答: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表现出作者给‘书虫’当‘夫人’有很大的乐趣。书虫耐心地听着夫人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同时也会给夫人一份自信。这句话体现了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也体现了夫妻间的沟通,无形中显现了他们关系的融洽。”这里使用了“卒章显志”一词,说明该生联系到了全篇,已经不符合“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的要求了;而下面的表述均用“夫妻”或“他们”做主语,也就不仅仅是谈“书虫夫人”一个人的感受了。该考生的文字表达水平是不低的,概括能力也不算弱,但是,这样的回答肯定要扣掉不少分。
  “这句话含蓄地暗示了这对夫妻和谐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书的喜爱,对给‘书虫’当夫人的幸福感受,同时从侧面赞美了那个‘书虫’老公,说明书确实是良师益友。”这位考生笼统地谈到了一点幸福感,先是把两个人合起来说,然后又赞扬了“老公”和“书”。这样的回答勉强可得一分。
  有的则仅仅从“丈夫”的角度来谈感受;有的则由此及彼,从这里“夫人”的感受中概括出一种夫妻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一般道理(但却只字不提“夫人”的具体感受);还有的仅仅说一些诸如“作者与丈夫之间其乐融融,也会有感人至深的问题。他们的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等不着边际的空话,这些只能得0分。
  在大量考生的回答中,真正能扣住题目要求,抓住最后一段的内容,答全所有要点的,寥寥无几。有的考生语句很有表现力,但抓不住要点,就得不了分;而有的考生语言幼稚,但抓住了要点,就能得分。为此,阅卷者的心里也一直交织着“情”与“理”的矛盾冲突,情感上很想给分的,理智上却不能给;情感上不想给分的,理智上反而必须要给。总之,勿以悦之而谬“赏”,勿以恶之而滥“罚”。这正是选拔性考试的一条铁规则!
  近年来,高考的阅读与写作的评分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一直遭受着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但是,那些义愤填膺的批评常常因为没有真正了解到这类规则而成为无的之矢,除了一番情绪化的宣泄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在阅读问题上,“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概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阅读观。诚然,中西方一直有“诗无达诂”“文无定解”“趣味无争辩”之类有关阅读欣赏的名言。针对同一个文本,成熟的读者完全可以像接受美学所说的那样,根据个人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去进行创造性多元化的解读,甚至可以用“六经注我”的心态去进行为我所用的“创造性误读”。但是,高考阅读试题的评卷必须遵守严格的评分标准:一千个读者心中只有同一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针对成千上万张考卷,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同一个标准,而绝对不能有一千个标准!
  人们或许又要雄辩地追问:这样的规则完美无缺吗?是的,当然没有也永远没有绝对完美无缺的标准——在这点上,似乎永远只有更完美,没有最完美;但是,对选拔性考试来说,再不完美的标准也比没有标准完美。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想到了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在日常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无原则地提倡所谓的创造性多元化解读呢?文本的解读是不是就毫无客观标准可言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对中学生无原则地灌输那种所谓的创造性多元化的阅读思想,也未必是负责任的态度。笔者在《语文教学“科学精神”刍议》(《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2期)中曾较尖锐地指出过:“科学的阅读教学,在允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真正科学的阅读,自然存在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标准。否则,阅读教学不仅不能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境界,不仅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色彩缤纷的艺术世界;反而可能陷入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相对主义的泥潭;不仅不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能力,反而可能养成面对任何传世名著乃至任何权威都没有丝毫敬畏的‘嬉皮士’习气。另外,在阅读教学中,很多论者过分甚至片面地强调整体感悟而否定具体分析,也是很不科学的。科学的阅读既要讲究整体感悟,也要进行具体分析——而且,对阅读能力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具体分析似乎更重要。即使是整体感悟,也必须面对‘字词句篇’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如果不是建立在‘字词句篇’的具体分析理解的基础上,那感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再说,真正的千古名文,它的‘字词句篇’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没有‘字’,哪来的‘句’;没有‘句’,哪来的‘篇’?没有具体的分析,哪来的整体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的分析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真功夫,切不可简单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