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例
作者:朱文成
朱文成,1971年8月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教于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亳州市骨干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以“让自信的风扬起理想的帆,用勤奋的桨划动求知的船”为教学格言。曾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
教育观点
前几年受高考束缚,我在语文教学中虽有不少创新举措,但仍是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结果虽然学生高考成绩优秀,可语文课的精神气不够、人文气不足。自从带实验班语文,我就在思索如何教学才既能把语文课上得激情灵动,又能在高考中取胜。
经过认真反复的思考和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开始进行尊重主体、立足文本、重视引导的动态生成的阅读教学。如此实施了一轮实验,不仅课堂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实验班高考语文成绩斐然,受到领导和师生的称赞。
一、尊重学生主体
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的,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态度和阅读积淀的不同,他们对相同文本的阅读体验与见解不尽相同,因此,我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阅读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主动地阅读、积极地解读、勇敢地质疑,进而开启他们的智慧、发掘他们的潜能。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为了使学生有立体感、厚重感,教学时我鼓励学生从不同身份的角度来解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学生的解读丰富多彩、认识相当到位:作为一个资本家,周朴园奸诈、残忍;作为一个封建家长,周朴园专制、武断;作为一个丈夫,周朴园冷漠、野蛮;作为一个情人,周朴园真情、自私……
由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他们的思维品质得以培养、审美情趣普遍增强、语文能力大幅提高。
二、立足文本语言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物质载体,文本的意义潜藏或凝固其中。要复活这一意义,把潜在或凝固变为现实,必须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阅读来诠释语言,从而准确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品味、思考、体悟文本语言,透过语言层面深刻理解文本,发掘出潜在的意义。
教学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我要求学生品味文中饱含强烈情感、如诗般优美的语言:景物描写语言、人物叙述语言、讽刺与反语。学生通过对三类语言的咀嚼、品味、感悟,复活了凝固于文本中的意义,解读了愚昧贪财的王道士、昏庸自私的统治者、贪婪无耻的汉学家,体悟了中国敦煌研究家和作者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炽热的爱国心,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感。
由于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增强了,语言积累丰厚了,作文水平提高了。
三、重视引导生成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呈现出个性化解读的喜人景象,但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口号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良好愿望容易滑向“泛个性化解读”的极端。由于学生的人生阅历、阅读积淀、鉴赏能力的相对欠缺,我在阅读教学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重视引导下的动态生成,并对学生的不当理解进行适度的评价、匡正,以帮助学生反思,走出思维与认知的误区。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陆游《书愤》诗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考虑到学生也会如此单纯解读,我进行了必要的引导:“尾联两句陈述对象一致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准确透视了陆游寄寓其中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失意悲痛。
我坚信,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只要辛勤耕耘、认真劳作,就会有鲜花绽放、满园芬芳。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预习了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脍炙人口的词被认为苏轼词的代表作。现在请大家集体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有节奏,有抑扬,也有气势。个别同学读错了一个字,应是“小乔初嫁了(liǎo)”。好,下面开始解读词作。请问,哪些内容集中体现了“赤壁怀古”这个题目?
生:从“故垒西边”一直到“樯橹灰飞烟灭”,集中体现了题目。
师:回答正确。具体说:哪是写赤壁,哪是言怀古?
生:“故垒西边”到“卷起千堆雪”,描写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到“樯橹灰飞烟灭”,是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把赤壁与怀古自然衔接起来。
师:是这样。我们先看前三句,这三句气势非同凡响,具体表现在哪儿?
生:表现在有实有虚。实景是滚滚东去、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虚景为千古风流人物一个个从词人眼前闪过,被淘得无影无踪。
生:“大江东去”四字让人想到了无限广阔的视觉空间,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苏轼心理空间的开阔。
生:说苏轼面对长江水心胸开阔恐怕不当。他先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接着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句是说一代代风流人物都被历史的滔滔江水冲洗尽,这三句融入的是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师:好一个“历史的滔滔江水”。这三句是胸襟开阔还是沧桑喟叹,应该结合下文来看。
生:说千古英雄都随江水流逝,烟消云散,与下文的怀古意思相左。那么,该怎样理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
(生默然)
师:这两句与《三国演义》的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不同,那两句紧接的是“是非成败转头空”,充盈着历史的空虚。苏轼的这两句意为江水洗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的形体,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而他们的丰功伟绩却留下来,感召着人们,特别是感召着苏轼。所以,作者下文便寻找赤壁战场、追怀英雄豪杰。
(生颔首)
师:我们接着赏析描写赤壁的句子,请注意是“赏析”。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写得很有气势,让人惊心动魄。
生:这三句炼字准确,有表现力。“穿”字写山峰高耸入云,“惊”字写巨浪汹涌,“拍”字写声响震天。
生:我补充一下。“卷”字写出浪涛的强劲有力,“千堆雪”描绘出巨浪撞击岩石后浪花飞溅的壮美。
师:“壮美”,很富有审美感受的一个词。记得诗评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刚才三位同学基本是赏景,哪位同学再来析一下情?
生:面对高耸的高山、澎湃的大江,苏轼内心异常激动。
生:何止是激动,应该是昂扬振奋,对江山充满了由衷的赞美之情。因为“江山如画”呀!
生:是的,面对如此美丽壮观的江山,人们怎能不赞叹?我想,“一时多少豪杰”一句蕴藏了苏东坡的“英雄情结”。
师:体味得真深啊!你走进了苏东坡的灵魂深处,他于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被你触摸到了。同学们,“故垒西边”三句有没有要品析的地方?
生:“三国周郎赤壁”很有意思。“赤壁”本不属于任何人,这里偏说“周郎赤壁”,竟成了周瑜的了。
师:南宋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周郎赤壁”有异文,为“孙吴赤壁”。同学们认为二者有何异同?
生:它们都是用赤壁大战胜利者来命名,反映了“胜者为王败者寇”的观点。
生:二者区别明显。“孙吴赤壁”强调赤壁之战的胜利者是吴国,“周郎赤壁”却把功绩全交给了周瑜。
生:“周郎赤壁”突出了周瑜的赫赫战功,这四个字含着热情赞美。
生:老师,我觉得“周郎赤壁”含有轻蔑的意思。初中学过杜牧的《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表达了对周瑜的轻视。所以我认为应当改为“周瑜赤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