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促进儿童阅读理解的十大教学原则
作者:张 艳
一、阅读理解从娃娃抓起
人们通常认为,阅读理解教学是从小学阶段的正规课堂教学活动开始的。其实不然。学前阶段是儿童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儿童在听故事、看图说话、对话、游戏、故事复述等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训练,语音意识、语言理解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阅读理解技能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应该充分利用学前期,为儿童营造一个适宜的、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有责任去精选一些适宜的儿童读物,引领儿童听读,并给予积极反馈。积极的读书态度与兴趣、良好的读书习惯等都可以从年幼时期开始培养,儿童早期的丰富阅读经验无疑对后续的高级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阅读理解须常抓不懈
阅读理解能力不可能自动、自发、快速地形成,相反,它依赖于长期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因此,教师是否有明确的意识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清晰而准确地界定了阅读理解的教学目标、是否了解阅读理解的有效策略及其适用条件、能否主动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等,都直接决定了阅读理解教学的效果。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常都具有很明确的阅读理解教学目标,并知道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阅读理解所需的教学支持,即采取支架式教学策略,则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常用的比较有效、简便易行的支架式教学方式主要有:对阅读理解所需的基本策略、方法进行明确的解释;准确示范如何使用阅读理解策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阅读理解策略是有效的,何时、何处使用何种阅读理解策略最为恰当;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在多种情境中练习这些阅读理解策略。
三、阅读理解教学应有的放矢
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策略来进行阅读理解教学固然重要,但是,选用适宜、有效的阅读理解教学策略,才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根本所在。学习者的特点、课文类型、课文的具体内容等都是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优秀的教师通常会认真分析每一篇课文,进而确定适合教学目标的教学重点。比如,该篇文章究竟是侧重内容细节的记忆还是侧重文章结构的把握?如果是前者,需要教授学生有关记忆的学习策略;如果是后者,则需要教授学生提炼要点的策略。再比如,教学目标是侧重阅读流畅性还是侧重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如果是前者,教学应该注重语音意识、词义获得等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如果是后者,则应该教授意义建构策略、推论策略或者自我调控的元认知策略等。需要提醒的是,教师每次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不宜过多,应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使用。过多策略的训练会给学生增加认知负荷,学生也难以进行充分练习,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四、阅读理解教学应注重人际互动
由于学生个人的已有经验、阅读兴趣、心境以及阅读技能等存在差异,所以学习者的阅读理解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个人特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灵活地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深化和扩展其理解,并分享不同学习者的阅读经验以及心路历程。此外,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多元特征,教师也需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能够感悟、理解这种多元特征。研究发现,互动类的教学活动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有效教学方式。同辈群体之间的小组讨论或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都是互动的具体方式,但是,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互动,教师都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内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互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围绕事先选定的主题进行讨论或合作。所选定的主题应该兼顾到封闭性与开放性的问题,既注重学生对基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的把握,又注重在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等高层目标方面有所改观和提升。
五、阅读理解教学应强化策略训练
优秀阅读者区别于一般阅读者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拥有多种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如利用已有经验提问、形成心理表象、进行推论、概括要点,等等。研究者通过对成功的或者高水平的读者的阅读理解活动进行分析,提炼出了多种有效的阅读理解技巧与策略。比如,阅读高手通常拥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主动应用;主动运用先前经验来构建意义,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注重把握文章结构,提炼文章要点;能够基于文章信息的理解而做出合理的推断;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对自己的理解程度进行监督、评价,由此调整所使用的阅读策略。阅读高手比较关注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风格;试图将文章内容与个人经验或体验相联系……这些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可以视为专家模型,用于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活动。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构建心理图像,以记住所阅读的内容;教师教授学生如何去除无关或冗余信息、用上位术语代替一组同类的下位概念等,以训练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概要策略;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自我提问、关注自己是否理解、识别文中矛盾之处,以提高其阅读理解的自我监控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使用整合的阅读理解教程来全面、综合地训练学生的多项阅读理解技能。
六、阅读理解教学应夯实词汇基础
阅读理解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掌握必要的词汇,能够进行流畅的阅读。这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学习者要能够辨认组成单词的语音单位,其次要能够将书面的词汇符号解码成可以发音的单词,再次要能够理解单词的意义,最后要能够将各个单词整合为连贯一致的句子。这些技能保证了流畅的阅读,也为更复杂的阅读理解活动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学习者在上述基本阅读技能方面的欠缺,其阅读理解能力才受到明显的限制。因此,研究者建议教师加强词汇教学,提高阅读的流畅性。具体来讲,对于初级水平的阅读者而言,教师应该侧重于读音方面的训练;对于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阅读者而言,教师要强调词义获得,并提供练习机会使学习者形成自动化的单词阅读技能,必要时也可以训练学生进行快速阅读。
七、阅读理解教学应渗透于各科
研究证明,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在多种情境中学习多种类型的文章,或者在不同情境中、从不同角度来深入理解某一主题或内容。比如,学生需要广泛阅读不同内容、不同文体的文章,如记叙文、报告文学、传记、议论文、诗歌、散文、研究报告等。虽然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任务,但仅靠语文教学这种单一渠道还是不够的,多学科的参与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各科教师结合自己所教科目的具体内容,采取适当方法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那么学生不仅能够改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也能够提高相应科目的学习成效。研究者建议教师共同备课,进行主题式教学、课程整合等。
八、阅读理解教学应激发自主性
当儿童主动参与阅读活动并乐在其中时,他们就会调动思维全力投入,并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的信息加工,其阅读理解的水平相对比较高。但大部分儿童还不能自发、自主地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无论是在参与阅读活动之初,还是在阅读过程中,通常都需要教师或家长的引导和鼓励。激发儿童的阅读自主性有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其中给儿童提供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是激发并利用其内在求知动力的直接方式。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教师或家长还必须采用一些间接方式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调动儿童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崇尚阅读、享受阅读的良好氛围,以吸引儿童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比如,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等多种阅读形式,或者采用同伴或亲子间的分享阅读等高互动性的阅读形式。一旦儿童进入阅读活动状态,教师就应该注重给予阅读理解策略的训练与指导,鼓励儿童使用适宜的策略,并对策略的使用过程予以积极反馈。当儿童读有所得、学有所得时,其学习的积极性、能力都会持续、稳定地提升。
九、阅读理解教学应善用评估
大量的研究充分证明,评估是一把双刃剑,若能恰当使用,可以准确考查儿童在词汇知识、阅读流畅性、阅读策略使用、语文知识运用等多方面的学习水平,以及进步程度、存在问题等,并为以后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供依据。相反,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误导学习活动,错失适宜的学习时机。更有甚者,还有可能挫伤儿童的阅读兴趣。当然,不使用评估,只是任由儿童随意学习,其盲目性和低效性显而易见。为此,教师首先应熟悉一些常用的评估方式及适用条件,然后根据儿童的特点、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学习阶段的要求,选用适当的评估方式。一般而言,多种评估方式结合起来使用是比较可取的。教师在力求评估准确性的同时,还应该采用纵向评估方式,对儿童的进步予以认可和积极鼓励,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比较、分数排名等竞争性的评估方式。
十、阅读理解教学研究从教师做起
虽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但若能结合实际的教学过程适当开展一些阅读教学改革研究,无论对于改善阅读教学效果还是促进教师成长,都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者们为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多种阅读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但鉴于学生、阅读内容、教师教学风格、学习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在利用现成的阅读教学策略时,教师仍须根据具体情形做适当调整,不宜机械套用。开展阅读教学研究并非研究者的专利,教师在阅读教学改革方面更有发言权,教师理所应当,也有能力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方面,教师有必要去借鉴、利用他人经验,以免盲目尝试或流于经验之谈;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主动反思教学进程,提炼教学经验,建构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阅读教学模式,并尝试用于改革教学。通过比较改革前后的教学成效差异,进一步调整教学。当教师进行上述活动时,实际上已经是在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了。当然,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改革的科学性,一线教师还可以与研究者、同事合作,针对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开展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