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及特征

作者:徐冰鸥 朱晓民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使用规范的汉语口头语顺利完成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人际交往活动所必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新课标把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说话和听话”能力合并为“口语交际”能力,其目标和要求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与应对能力。我们认为,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却不止这三种能力,思维能力、运用体态语言的能力、发音能力、识别语境的能力也是口语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些能力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它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从对口语交际能力内涵的认识出发,根据智力的结构理论和言语交际理论,我们主张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把口语交际能力分成两个层次,即核心能力层和实现能力层。核心能力层是指思维能力,实现能力层包含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口语能力包括发音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等;交际能力包括识别语境能力、应对能力、策略运用能力、体态语的运用能力等。
  
  1.核心能力层: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口语交际者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活动。人们从言语的生成到交际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言语生成是理性语词概念系统与感性经验表象双向互动、共同生发的结果。其中既有理性概念系统对感性经验事实的逻辑整合,也有经验事实对理性概念及概念系统理解的检验、融通与校正;既包含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思维,也包含自下而上的表象驱动思维。”〔1〕“有独立见解”“敏捷应对”“完整准确”“有自己的观点”“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恰当的应对和辩驳”等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反映了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
  实际上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说明白。如果没有想清楚,是不可能说明白的。“当我们准备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往往感到不行。此时我们发现事实上是自己估计过高了,发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未完成。我们有时所以找不出适当的字眼来说明自己的思想,其原因在这种思想本来就不清楚,而只是自以为清楚了。”〔2〕
  
  2.实现能力层:口语能力与交际能力
  实现能力是指以口头言语的方式把在大脑中生成理解的言语表达出来,从而实现人际交往,包括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
  (1)口语能力是指运用和理解口头言语的能力,包括发音能力、表达能力、倾听能力。
  发音能力包括普通话语音能力和表达技巧方面的能力,如语调、重音、停顿。新课标对发音能力的要求是:“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用普通话交谈”“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借助语调和语气”“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等。
  口语交际的语言结构和行为结构与书面语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双方对话题的选择、接续与转换,双方话语的对接,对话的基本结构等。因此,表达能力主要是指理解与掌握汉语口语特点和运用汉语口语的能力,是信息输出的能力。新课标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等。
  倾听能力是指接受者对音义结合的话语形式进行语音听辨和语义理解的能力,是信息接受的能力。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善于倾听”“耐心专注地倾听”等。
  (2)交际能力是指有效完成人际交往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识别语境的能力、应对能力、策略运用能力、体态语的运用与理解能力等。
  识别语境的能力指对当前的交际语境作出分析判断,使口语的表达与当时的交际情境相适应的能力。话语意义的理解涉及一种推理,这种推理与语境密不可分。口语不但要注重上下文、具体情境,还要考虑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共同生活经验、共知信息等语境要素。因此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口语交际者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语,还要保持对语境的高度敏感性,才能做到应答自如、恰当、得体。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根据交流对象和场合”“能注意对象和场合”“能根据不同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等。
  应对能力是指在交际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者对处于变化状态的交际活动做出及时反应和调整的能力。口语交际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传受角色、话题、具体的言语交际语境和非语言交际语境都不是静态的,而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口语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要求口语交际者必须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出调整与变化,包括思维活动、情感、态度等心理因素和外部的体态语等。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敏捷应对”“恰当地应对和辩驳”等。
  策略运用能力是指有效地使用人际交际策略的能力。这些策略包括确定与调整话题的策略、分析交际对象的策略、收集信息的策略、适应语境的策略、激发并维持交际对象兴趣和积极态度的策略、克服紧张的策略等。做到新课标所追求的“恰当”与“适当”是离不开策略运用能力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的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交际主体策略的运用能力。新课标在策略运用能力方面没有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在实际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中需要加强策略运用能力方面的训练。
  体态语的运用与理解能力是指交际过程中除口语以外的肢体语言的运用与理解能力。体态语一般指手势语、姿势语和面容语。手势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体态语,如大拇指表示赞赏。姿势语是一种有意识的身体位置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如身躯前倾,距离较近,表现出一种积极合作的态度。面容语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在交际对话中,面带笑容可以表示对对方的话题非常感兴趣并鼓励对方说下去。新课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态度自然,有礼貌”“谈吐文雅”“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表情和语气”“仪态大方”“借助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等。
  
  二
  
  基于以上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内涵与构成的分析,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如下基本特征。
  
  1.发展性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在一个真实的人际关系背景中实现的,这种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作为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口语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人际关系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关系中的个人是开放的、不稳定的、变化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能适应这种动态的人际关系。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能有效地实现人际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阶段性
  从学生成长的过程看,口语交际能力表现出一种阶段性。口语交际能力的阶段性主要是由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和口语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如小学生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材料。因此,不同学段学生的口语能力是不同的。根据这个特点,新课标对四个学段的口语交际能力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不平衡性
  不同学生因个性、思维发展水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喜欢交流;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有的学生有很强的人际亲和力,人际交往能力表现突出;有的学生独来独往,不善于交际。这种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口语交际时普通话的水平方面,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
  
  4.文化性
  我们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文化。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让、妥协,“沉默是金、少说多做”就是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在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采取一种委婉的沟通方式,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为:中国学生常常不愿意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怕说错了“丢面子”,或冒犯了他人;有话不敢说,或不知怎么说才好。
  
  〔1〕刘晓钢《论言语生成中的思想创造》,《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2〕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上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