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察言观色读孔子
作者:孙晋诺 杨凤荣
设计思路:《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来源于孔子的日常生活,如能把其中生活情景还原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一个鲜活的孔子形象,那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可能会更真切具体,学习的收获可能会更多。
表述框架:
孔子是一个______的人,这可以从______看出。依照文本内容,对孔子的神态举止做出合理的想象。
示例:孔子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这可以从他指责冉有的话中看出。“求!”一个独词句,带着强烈的责备口吻,这时我们能感受到孔子那灼灼的目光投向了冉有;“无乃尔是过与?”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特别是在“尔”字上加重了语气,心中的愤怒溢于言表;“何以伐为?”伴随着这句掷地有声的指责,他手里的《春秋》被猛然弃在桌上,他责问的目光紧紧盯住冉有的双眼。
生:孔子是一个讲忠义的人。从他对“有事于颛臾”这件事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站起身,注视着冉有,仿佛已经把他看透了,他冷冷地说:“无乃尔是过与?”沉默片刻,也许是在回忆着什么:“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突然他提高了语调:“何以伐为?”
师:她不仅把握了这段话的主旨,还揣摩了孔子的形态、神色、语调。原来我们许多同学读书时总是语速过快,没有味道,原因是没有在这些文字上驻足欣赏,请这位同学根据自己的揣摩理解给大家示范一下。
(该生读得抑扬顿挫,有滋有味,赢得了一片掌声。)
生:孔子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这从他对弟子的要求可以看出。孔子听了冉有的推过之辞后,轻轻叹了口气,慢慢地捋着花白的胡须,踱着步子,一字一顿地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然后深深地看了爱徒一眼,那目光含着责备与爱怜。
生:孔子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这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可以看出。孔子非常生气,用手敲着桌子,狠狠地瞪着不负责任的冉有:“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冉有俯首唯唯。
生:孔子是一个严厉的人。从他批评冉有的话可以看出。他听了冉有的话,心中十分担忧。他的眼神中透出深深的忧虑:“求!”他语重心长地说:“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他的目光变得严肃,步履变得缓慢,像是在压抑心中的怒火,然后他突然回转头盯着冉求说:“是谁之过与?”
……
生:孔子是一个极有责任感的人。这从第二段中他对冉有的批评教育可以看出。当他听冉有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时,他心里想,这两个弟子不敢承担责任,这是做人、做臣都不允许的,我得让他们认识清楚。于是他拍了拍冉有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然后,他又加重了语气,说:“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最后一句深沉有力,动情之处,他的手连续挥动了两下。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同样一段文字,有的同学看到了孔子的性格,有的同学看到了孔子的思想,有的同学看到了孔子的处世方法,甚至孔子的心理,同学们对孔子的神情、口吻的想象稍有不同,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吧,但综合起来,孔子这个人物的主体性格应该是坚持原则,负有责任感。
生:孔子是一个耿直的人。这从他揭穿冉有的谎言可以看出。孔子背过身去,忽然猛一回头声色俱厉地说:“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他两眼紧盯着冉有。
生:孔子是仁爱的。这从他的治国策略可以看出。孔子两手背在身后,在房间里慢慢踱着步,带着向往的语调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他仰面朝天,想象着在他的“仁”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安居乐业的情景,脸上皱纹都舒展开来,但很快又摇了摇头,叹道:“今由与求也……”
生:孔子是一个思想犀利的人。这从他对政局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捋着胡须来回踱着步,眉头微蹙,若有所思。来到冉有身边,语调低沉而悠长地说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他猛然用手指叩了叩桌子,一字一顿地说道:“而在萧墙之内也。”他盯着冉有,充满智慧的双眸像在提醒又像在教导。
生:孔子是一个善于诱导的老师。这从他教给弟子的治国方针可以看出。当他听冉有最终说出了也认为该攻打颛臾的实话后,他首先批评了冉有这种表里不一的行为,然后给两个弟子上了一堂治国方针的课。他指了指满架的竹简古书,慢慢地踱着步子,告诫他们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伴着孔子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窗外的树叶哗哗作响,阳光暖洋洋地照在庭中树上,他那“仁”的思想如那太阳的光辉一样明亮。忽然,他把头一仰,语调变得铿锵有力,眼睛遥望着远方:“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他坐下来静静地观察着两个弟子,看他们有何领悟。
师:看起来,同学们更加“入戏”了,不仅知道用神情动作来使人物鲜活起来,还知道运用道具、环境了,既有细节的刻画,也有全景的展现,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场面,今天又复活了。同学们可不可以总结一下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的方法都有哪些?
同学们开始思考商量,最后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如下:
1.附加声调使之鲜活
2.赋予神情使之鲜活
3.增加动作使之鲜活
4.添加心理使之鲜活
5.设置情境使之鲜活
教后反思:这篇文章没有逐字逐句地讲,只是在预习的基础上重点解释了个别字词,通过这节课,我感觉有这样一些明显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读书的角色意识浓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