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杜十娘非死不可”

作者:陆精康




  “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众人急呼捞救,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阅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至此,同学们为十娘的悲剧惋惜不已,一同学情不自禁一声叹息:“杜十娘可以不死!”
  显然,许多同学关注十娘的悲剧命运,但对十娘沉江的合理逻辑却存在不同认识。十娘是不是一定要用沉江这种极端方式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于是,教师就学生对十娘选择自己命运方式的认同度,在全班作了粗略统计。统计结果出人意料:认为“十娘可以不死”的约占十之七八,认为“十娘死得必然”的仅占十之二三。
  教师就此发问:“十娘不可能委身孙富。既然‘十娘可以不死’,那么,不妨为十娘设计生路。在李甲‘中道见弃’之后,十娘还有什么出路呢?”
  生:可以隐身闹市,重操就业。江南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以十娘的聪明美貌,非凡气质,自可立足江南,由“京都名姬”摇身一变为“江南名妓”,即使失去百宝箱,十娘的人生之路依然十分宽阔。
  生:十娘的人生追求正为脱离烟花苦海,过上正常人生活,岂会跳出苦海,又入深潭?这条路十娘断断不会再走。
  生:可以离开李甲,另择郎君。杜十娘身携百宝之箱,又有倾城之貌,且富于心计,为李甲而死,毫无价值。普天之下可以托付的才士,绝非李甲一人,还有张甲、王甲。比如小说中的柳遇春,就是一个不错人选。
  生:十娘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费尽心机,觅得李甲,再无移情别恋之心。李甲的背叛让她看到世道人心的险恶,爱情的幻灭等同于人生的绝望。十娘是带着这种绝望心情“怒”而沉江的。
  生:可以遁迹深山,削发为尼。十娘既已看破红尘,心如死水,自可抛弃污浊尘世,至深山老林寻求心灵的安宁,度此余生。
  生:以十娘的生活经历,如何耐得青灯黄卷的寂寞?十娘原来生活在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摒弃尘世,修行深山,对十娘而言,比登天还难。此路虽好,于十娘却是不通。
  “少数派”还对上述假设的“前提”发出疑问:“认为‘十娘可以不死’,基于一个前提:十娘可以从容脱身。然而,这完全脱离了小说情节。‘瓮中之鳖’,孙富对十娘处境的概括可以说十分准确。李甲是将十娘作为一件商品卖给孙富的,精明的商人孙富花了千两白银,十娘就是孙富购入的一件‘商品’,很难设想十娘能从孙富魔掌中逃脱。何况,茫茫江心,十娘一个弱女子如何能从李甲眼皮底下走脱,又能逃往何方?对十娘求生之路的设计似乎有理,然而根据小说情节,十娘完全不具备走上述道路的可能。”
  这种质疑又被“多数派”指为“绝对化”:“十娘是绝顶聪慧之人。欲逃,亦非无计可施。李甲所图,不过千两白银而已,与孙富之间,并无什么‘卖人文契’的束缚。如果十娘散宝箱之宝换自由之身,‘忠厚’‘温克’的李甲不至反目,‘巧为谗说’的孙富也无计可施。不是十娘不能逃脱,而是十娘不愿逃脱,生活中的十娘未必不愿逃脱,是作者存心不让小说中的十娘逃脱。”
  教师觉得这一争执的意义不大,迅速转换话题:“十娘脱身的可能性不能说很大,也不能说没有。问题在于,十娘为什么没有脱身之想,或者说作者为什么不让十娘脱身?”
  生:十娘之死吻合十娘个性。十娘毅然“向江中一跳”符合十娘的性格,当初从青楼走出,十娘就是不惜以命相搏的。“倘若妈妈失信不许,郎君持银去,儿即刻自尽。恐那时人财两失,悔之无及也。”此语绝非十娘戏言。有时生死仅在一念之间,情感完全破灭之后以命殉情,古今中外,此类事不胜枚举。
  生:刘兰芝、朱丽叶这类人物殉情而死,光彩照人。十娘与李甲的“爱情”并非如此:李甲背信弃义,十娘对李甲亦留有一手,那百宝箱的秘密即为证明。若说十娘为李甲沉江,未免不合逻辑。
  生:小说描写符合生活的逻辑。小说不仅写出了十娘死之刚烈,也写出了十娘生之留恋。当孙富差人船头等候时,十娘有一个动作:“微窥公子”,这“微窥”二字写出了十娘依然抱有某种希望,希望李甲悔悟。“微窥”的结果竟是李甲“欣欣然有喜色”,于是十娘最后残存的一丝微乎其微的希望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失望。此时死的决断才代替了生的留恋。十娘之死不突然,也不是为了李甲殉情,十娘沉江是抗议黑暗的现实,表达人生的绝望。
  生:现实生活中始乱终弃之事屡见不鲜,而像十娘这样以死抗争之人却少之又少,这种过激行为不值得提倡。
  多数同学不同意这种“以今律古”、将文学作品与生活对号的说法。经过讨论,不少同学以为:从根本上说,十娘之死决定于小说的悲剧性质。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十娘气吞山河的一跳,维护了人格的尊严,体现了人的价值。正是这种超凡脱俗的人格之美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诚然,历史和现实中,像十娘这样遭遇的女子绝大多数会走上有些同学为十娘设计的种种生路,但她们不过是生活中的平庸角色,而不是“杜十娘”,这种生活中的平庸角色不可能被文学作品讴歌,而只有这一个“杜十娘”才成为警世醒人的不朽形象。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十娘的沉江壮举,表现出小说的悲壮美和崇高美。所以,结论只能是:“杜十娘非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