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名句名篇默写的命题样式

作者:刘良永




  近几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的命题形式都是填空。题干的提示往往是“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如何在这样的导引下,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突出的语境,以便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记忆呢?笔者根据对近几年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目的分析,提出下面几条原则,以就正于方家。
  
  一、考虑篇章的完整性
  
  如果是短的诗歌,须全篇都选;如果是长篇节选,所选择的默写材料的意思须完整,意象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不但有利于对诗歌整体的考察,而且可以让学生根据语境的提示,激发思维,有效答题。
  我们先看短小的诗歌全选与半选的效果之别。
  (1)山围故国周遭在,_______。_______,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2004年浙江卷;答案: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2)_______,隔叶黄鹂空好音。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2005年浙江卷;答案: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虽然第二首所选的四句都是名句,也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是,对照第一首诗歌,总给人没头没脑的感觉,我们为什么不把《蜀相》的首联和尾联都放入试卷?这既不会增加考生的阅读负担,又可以让他们在一个完整的语境中得到充分的提示,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意识。
  命题者碰到一些比较长的诗歌或散文不得不节选,也得顾及所选句子的整体性。它们在内容上应该是完整的,默写的内容也要注意意象的一致性。请比较: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2003年北京卷;答案: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_______,_______,不绝如缕。(苏轼《前赤壁赋》;2004年广东卷;答案: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很显然,北京卷更胜一筹。因为“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是一个整体意象,写的都是洞箫的“余音”,而广东卷把默写的内容割裂成两块:一是洞箫的主声,一是余音,不但在整体性上不如北京卷,而且也增加了学生回忆的障碍。
  
  二、提供有效的提示
  
  即用出现的诗歌或散文的句子,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上下文的内容来回忆。最有效的提示应该是首句的总领提示、前句提示和内容暗示。
  名篇或者名句的第一个句子是总起句,它的出现,能够起到启发思维,领起下文内容的作用,所以,显示第一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回忆。如2005年北京春招题:
  (5)空山新雨后,_______。_______,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答案: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首句“空山新雨后”,是讲山居的具体环境,很能够激发学生顺着王维的写作思路,讲具体的时间和季节,具体的山居景物。
  很多时候,命题者只是选取篇章中的中间几句来命题,这时,显示被默写句子的前边句子也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如2005年广东卷:
  (6)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_______,_______。(林逋(《山园小梅》;答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前句“占尽风情”提示着下面应该是描写小园梅花独特风情的句子,这自然就使学生联想到耳熟能详的描绘梅花形象的名句。
  更进一步的提示是命题者给出首句的提示之后,再从内容上对默写的内容作一个暗示。如:
  (7)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论语》;2004年上海卷;答案:匹夫不可夺志也。)
  考生可以根据前后两句内容的正反对比的提示,较容易地把后句背出来。
  又如:
  (8)故曰:_______,_______;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谋攻》;2004年重庆卷;答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个题目中,考生可以根据后面所阐述的“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得出前文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然后再根据后文先“彼”后“己”的顺序,调整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见,内容上的提示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
  相反地,因为没有首句的导引,学生本来背熟的句子没有得到有效提示,学生容易紧张,导致思维停滞而答不出题来。如:
  (9)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2005年江苏卷;答案: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
  (10)_______,偃仰啸歌,冥然兀坐,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2005年上海春招卷;答案:借书满架,万籁有声。)
  两个句子中,既没有总领性的提示,又没有后句的有效提示,极有可能导致思维的停滞。
  
  三、考虑考生思维和默写材料的有序性
  
  一般说来,思维的流动总是由前到后。所以根据前句填后句的命题样式,既符合作者创作思维的先后顺序,也符合学生背诵答题的思维习惯,有利于学生根据内容和情感流动趋向作一定的推理,从而激活记忆。相反,根据后句填前句的命题样式却会抑制学生思维,这种“倒背”的命题方式对思维而言是一种戕害,无论是背诵还是考试,都是不足取的,而在我们的考试中,根据后句填前句的样式恰恰出现得很频繁。例如:
  (11)_______,_______。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2005年福建卷;答案: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12)_______,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005年江西卷;答案:我欲因之梦吴越。)
  (13)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孟子·梁惠王上》;2004年重庆卷;答案: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例(13)这种“前不见句子,后不见句子”的命题方式,把提供的信息变成了一座“孤岛”,极不利于学生答题。
  综上三条,我们可以确定默写名句名篇的命题原则:内容完整、有效提示、默写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