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内容效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作者:赵德成
三、给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相关建议
内容效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测验与评价实践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和研究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初步原因分析,我们建议:
1.加强对命题人员乃至一线教师的测量学培训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严密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把三五个教研员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约两三个星期,然后编出一套卷子,这大概是我们国家现在比较通行的一种形式。命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缺乏正式的测量学培训,是导致测验与评价内容效度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很多参加过命题的教师或教研员不能准确把握内容效度的内涵,没有掌握内容效度的一般性审查方法,有的甚至根本没听说过或只是望文生义地理解内容效度。有关机构要加强对命题人员乃至一线教师(因为每个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要通过编制与实施单元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测量学培训,时间可长可短,主要目的是让他们认识内容效度以及其他测量学指标的重要意义,并掌握测验编制与审查的基本技术。
2.重视对评价方案进行内容效度审查
测验与评价方案的编制是一件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命题者编制完成就投入使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大规模使用的高利害测验,如果测验中存在内容效度不良或其他问题,很可能会引发一些消极后果。在国外,严格的命题程序要求组织者在题目编制完之后,还要进行题目审查、预试、题目分析、试卷定稿和编写使用手册等相关工作。为了确保语文测验与评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必须高度重视内容效度的审查。通常情况下,在高利害学业成就测验(如中考、期末统考)中,要另外成立专门的审查小组,凭借经验与专业知识仔细评判每一道题以及整体测验题目的代表性,必要时还要采用复本法或再测法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不断增加题目样本对评价内容范围的代表性,改进测验的内容效度。即便是在一般性的教师自编测验(如单元测验)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审查,或请同事对内容效度进行非正式的评议。只有测验的内容效度合乎要求,才能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以及教师的教,才能真正发挥成就测验导向、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多重积极作用。
3.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包括知识与技能、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的多元化学习目标,想全面、客观、准确、有效地考察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单纯依赖在学期末或学段末开展的终结性评价,我们很难对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情况形成准确评判。拿口语交际来说,它本身涉及言语理解、声音特点、言语表达、非言语表达、倾听、沟通、自信心等多种素质和能力,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仅通过终结性纸笔测验方式来评价是不科学的。即便在终结性评价方案中也采取了表现性评价,如主考教师单独与每个学生就不同话题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流,或观察学生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但仅凭一两次表现性评价就下结论,其行为样本的代表性也是有限的,内容效度并不理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形成性评价,即时、多次、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获得丰富、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再结合终结性评价中所收集的信息做出评判,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口语交际表现评价以及整个语文评价的内容效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0页。
〔2〕[美]吉尔伯特·萨克斯《教育与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王昌海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14页。
〔3〕[美]W. 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44页。
〔4〕郑日昌、漆书清、马世晔《考试的教育测量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82页。
〔5〕教育部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项目组《中考命题指导·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8页。
〔6〕辛涛《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测量理论的价值》,《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