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教师和文本对话的视角定位

作者:黄德新




  本文所指的文本并非广义上的文本,而是狭义上的文本,即教材。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和文本先行对话质量的优劣。教师和文本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从多角度、多要求、多层面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实现多元建构的创造性劳动。
  
  一、个体意义上的教师和文本对话
  
  即教师依凭自己的文化积淀、文学素养、知识经验等,以自然人的身份和文本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个体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中的信息编码重组,获得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思想认识。
  这种对话是其他类型对话的基础。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人生观价值观、感知认知等不尽相同,对文本的解读会见仁见智。在这一对话中,放是基础,没有全面的放就不会有精当的收,要在放的基础上,从课标、编者、作者、学生的视角上再收回来。
  
  二、从新课标的视角上和文本对话
  
  首先要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宏观视角,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对文本进行重构。一是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重视积累,培养语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等。二是要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三是要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微观视角,即各年级阶段目标对文本进行加工裁剪,再度创作。如表达方面的要求,一二年级的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三四年级的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五六年级的重点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教师对这些具体要求必须了然于心,这样方能选准视角,剖析文本。如有的教师在和文本《太阳》先行对话时,把大量精力放在探索太阳的属性、作用及相关的知识上,在课堂上大谈这方面的知识,这就偏离了课标对学习语文的要求。
  
  三、从编者的视角上和文本对话
  
  文本是编者智慧的结晶。不同版本的教材,其编辑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呈现方式等各不相同。和文本对话也得从编者的视角出发,如审视文本是否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能否培植爱国情感、激发创新精神,是否注重实用、注重实践等。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文,要学的地方很多,教师就要根据编者的意图或取或舍。编者把此文放在这里的意图是,让学生从词语、句子的抽象美中体会到日月潭的具体的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要体现、落实这一意图,就要从文本所在单元及课例承担的责任上、文本和前后课例的联系上、知识系统的排列组合上入手,统筹兼顾。
  
  四、从作者的视角上和文本对话
  
  文本的价值是作家的创作意识和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阅读不是读者单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积极地和作者对话的过程。由于作者个人经历、情感价值观及所处时代等的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差万别。要读懂不同作者在不同时期写的作品,就必须走近作者,追溯作者行文时的心思和情思。
  
  五、从学生的视角上和文本对话
  
  即根据学生学习汉语的一般规律,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维特点、知识经验等对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要切合学生实际,注意知识内容的轻重缓急,情感熏陶的情真意切,能力提升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要预设好认知、方法、能力、情感等目标。要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程序。要从多角度多梯次设计好反馈练习、巩固练习、迁移提升练习等。
  如《翠鸟》中“翠鸟长得可真漂亮: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对这个小片段,教师一读即懂,但三年级的学生办不到。怎样从学生的视角去和这个小片段对话呢?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的认知特点,可以这样做:教师先画一个不着任何颜色的翠鸟,然后对着文本一边读一边在翠鸟图相应的位置添上颜色,把语言文字承载着的信息变成可视可感的图像,在语言文字和视图转换中,让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感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