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作者:温立三
2.认真研究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目标、内涵和定位等问题,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看,这次高中语文课程设置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课程目标层次上不清晰,过于模糊化,必修课目标分类是一种标准,选修课目标分类则是另一种标准;选修课五个系列的分类也不在同一逻辑层面上,缺少理论依据。这里可以看出,有些问题在改革之初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如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真正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继承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这里包括初中与高中的衔接、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必修与选修的关系等问题。高中语文课程必修与选修的目标、内涵、定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更需要深入思考,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必修课是普及,选修课是提高。普遍认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把基础性放在选择性的前面,但实际上显然过于强调选择性,基础性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头重脚轻,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学力。实际情况是,不少学校的高中语文课只上不到一个半学期,其他所谓选修时间基本上都用来进行高考总复习,这样的选修课当然形同虚设。另外,有些科目的设置超出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化水准,如根据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某个年代、某种修辞格而设置和编写的专门选修课,就是偏难的选修课,它们与必修课内容距离较远,脱离中学实际,更适合在大学中文系开设。还有,必修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选修课的主要目标也应是配合必修进一步强化这些训练。但是,必修课教材中口语交际与写作序列的安排,与选修课教材中诸如《说话的艺术》《文章写作与修改》《写作》中的口语交际与写作安排是一种什么关系?鲜有人进行过审慎的思考与认真的研究,因而很难落实到教材编写之中。
总之,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科目设置与教材编制中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不应匆匆上马,更不该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步提高。
3.教材的多套与多本不等于多样,应削减现行选修课教材的品种,大力培植精品教材,实现选修课教材的多样化。
自1986年国家提倡教材多样化以来,我国教材建设在良性竞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现了不少富有个性的语文教材。客观地说,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教材大多有它自己的特点。但是,虽然现在高中语文教材版本多了,却并没有真正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多套化与多本化并不等于多样化。现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大量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优秀资源无法实现共享。目前审查通过七十多个品种中,不少品种从名称到编制都大同小异,有特色的教材并不多。如几乎各家出版社都编制了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传记选读、新闻读写、现当代各体文学选读类的选修课教材,从设计思路、文章选编到编写体例,并不给人百花争艳互竞春色的感觉。为此,今后应大量压缩选修课教材品种,优化和精选那些在模块设置和编制方式上“我有他无”的优良品种,把那些无个性的平庸教材坚决剔除出教材市场,真正实现选修课教材的多样化。
4.选修课教材编写不应过于依赖高等学校教授和研究机构专家,应继承和发扬教材编写队伍“三结合”的优良传统。
新世纪语文教材建设中的编写队伍引人注目,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教授甚至文学创作界的人士也纷纷参与。几套高中课标必修课教材的主编几乎都是文学研究界的专家,七十多种选修课教材也大都由高校学者任主编,作家当主编也不乏其例。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民国时期语文课程教材建设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原因之一就是有众多专家学者的关心与参与:蔡元培、胡适、朱自清、叶圣陶、夏丏尊……他们意识到关心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建设本身就是新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于是自觉承担着学者、作家与语文教育家的多重责任。可惜这一传统在解放后中断了多年,随着政府及主流意识形态深度介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学者渐渐从语文教育界退场,久而久之,一些人甚至极端地认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儿科,把自己宝贵的科研时间投入其中,不值得。这造成了中小学语文界与学术研究界多年的隔绝,也成为上个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的缘起,中小学语文教育严重滞后于学术界,并受到广泛批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些学者自觉恢复民国时期的学术传统,给予中小学语文教育以新的关注。加以政府的呼吁和提倡,高中语文教材建设大军越加壮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一些高校,不是个别而是以群体的方式参与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短短三五年时间,中学语文界滞后于学术界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善,学术界前沿的研究成果大量向语文界输送和转化。
新一轮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的编写队伍主要是专家、教授,少有地方语文教研员和一线优秀语文教师参加,这就难以保证教材在中学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新一轮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编写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明摆着的,必须进行调整,应该坚持由高校研究所专家、教材编制专业人士与一线教师教研员组成的“三结合”队伍来编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既保持学术品位,又符合教学实际,编制出真正受师生欢迎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
〔1〕江山野《课程改革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2〕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
〔3〕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0—361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52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