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章浙中 钟菊莲 吴诗斌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初步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与参考书读懂大意,理解内容与主题;同时也掌握了初步的诗歌赏析方法,能够进行诗句的赏析。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参考书读懂课文,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借助合作探究体会课文蕴涵的讽喻性,领会故事中的“理”。五首诗词也都是名家名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多角度赏析、积累名句,深悟诗的意境和韵味。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与诗词名句。
  2.反复诵读,理解内容,品析语言。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时分配
  《秋水》1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扁鹊见蔡桓公》1课时,《捕蛇者说》2课时,《诗词五首》3课时。
  
  《秋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1.解读寓言,了解寓意。
  2.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及句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闻一多)
  (2)“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
  2.课文认读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注意语气。
  (2)学一学:自主学习,根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画出疑难词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
  (3)练一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落实重点文言词句。
  积累词句:
  ①古今异义——河、于是、至于、北海、东面、面目、大方;
  ②活用词语——时(名词作状语),东(名词作状语),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特殊句式——闻道百(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④成语——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
  (4)说一说: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3.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
  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4.背一背: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班级背诵。
  
  四、拓展延伸
  欣赏蔡志忠漫画《庄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把握愚公形象及其寓意。
  2.自主学习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三、教学过程
  1.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
  2.课文认读
  (1)读一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注意语气。
  (2)学一学: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练一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落实重点文言词句,积累文言词句。
  积累词句:
  年且九十(将要);惩山北之塞(苦于);指通豫南(直);杂然相许(赞同);且焉置土石(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始龀(换牙);始一反焉(通“返”);汝心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文中指思想的改变);一厝朔东(放置);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固定结构);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4)说一说:概括故事情节。
  3.课文研读
  (1)答一答: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③愚公移山的困难是什么?
  ④愚公移山的决心是什么?
  ⑤愚公移山的结果是什么?
  (2)想一想: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3)反复朗读课文,质疑讨论:我们从故事中还能读出什么?
  
  四、拓展延伸
  1.阅读《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2.当代人读《愚公移山》,可能会有多种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理念,会从不同的角度与《愚公移山》的主题发生联系。试以“愚公移山”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寓理于事的文章,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故事情节,借助讨论探究课文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由成语故事“起死回生”导入
  2.课文认读
  (1)读一读: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读准字音。学生跟读课文,要求读准停顿。
  (2)想一想: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扁鹊见到蔡桓公几次?每次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复(再一次)、益(更加)、索(寻找)、走(跑)。
  3.课文研读
  (1)找一找:蔡桓公对待扁鹊态度的语句。
  (2)说一说:“桓候遂死”的原因是什么?
  (3)写一写: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一事一议,借事说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加强诵读;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写法,在合作学习中逐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字词句式,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说”的特点,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3.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由柳宗元《捕蛇者说》的同期作品《江雪》导入。
  2.课文认读
  (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
  (2)学一学:对照注释,理解句意,画出疑难词句。
  3.课文研读
  (1)说一说:
  ①“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作者由蒋氏的遭遇引发了怎样的议论?如果仿照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句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怎样表述?
  (2)议一议:课文是如何对比异蛇之毒与赋敛之毒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一至两篇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古诗或散文阅读。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教学中要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品读赏析绝妙的写景佳句。
  
  二、教学过程
  1.由苏轼诗导入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2.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研读赏析
  (1)自主思考:“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燕”自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