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网络语言,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
作者:赵新波
“偶”“东东”“酱紫”“灌水”“菌男”“霉女”“874”“7456”“BF”“RPWT”等网络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学生的口语和作文中,这些词语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费解。有人认为,中学生在没有掌握规范的语言之前就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对其发展不利。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是汉语有生命力的表现,网络语言是现代人掌握的无数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对此,语文老师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也许赵新波、沈怀兴两位老师的看法会对您有所启发。
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语言的教学,语言又是思维与交际的重要工具,中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转型的不稳定期,思维活跃,叛逆性也很强,中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呢?是一棍子打死,还是全盘接收?笔者以为,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网络语言,而且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以促进学生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
首先,网络语言的出现与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言是思维与交际的重要工具,它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产生之后就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是常事。这些都随时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发展。
网络的诞生与发展不仅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立体化、简洁化,也使人们的交际“距离”大大缩短,交际速度大大加快。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就是出现简略、概括性强、立体化、个性化强的语言——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最主要的使用者是网民们,语言的主体是现代汉语,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网络语言看作一种社会方言。
网络给中学生带来的是更广的交际范围、更大的思维空间,所以中学生对网络颇为青睐。新课标明确提出“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因此,教材与教师也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这样,增加了中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某种程度上的“网民”,或多或少地接触到网络语言。
所以,教师不仅应该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出现与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要认识到,处于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认识并使用网络语言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没有必要大惊小怪。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并熟悉网络语言,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
其次,网络语言会对现代汉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代汉语总会不断地吸收各方面的“营养”,包括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外来语等。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对现代汉语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个别词汇经过长期使用,已被现代汉语吸收,成为基础汉语的一部分,像“上传”“在线”等。所以,网络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汇、增加了现代汉语的表现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并不都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电子邮件”就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E-mail、电邮、伊妹儿、依妹儿等。它们不仅有语音上的差异,还有用字上的差异,这不利于人们记忆。
对中学生来说,网络语言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系统,但同时也可能造成他们使用现代汉语的混乱,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经常会产生一些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其中有的符合语言发展规律,有的则不符合。所以要根据语言发展规律,将符合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为人们的交际服务;对不符合的成分和用法,则要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处理: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的,就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反之则否定。
网络语言虽然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达手段,但是,由于网络的快速、虚拟、直接等特点,网络语言也存在许多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现象。中学生由于驾驭母语能力相对较差,又乐于求新求异,所以很容易受其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教师此时肩负重任,一定要从语言的规范化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甄别,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二
既然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语文教学就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用相应教学对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应加强语言教学,引导学生理性认识网络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进行汉语知识教学,这样有益于帮助学生理性认识网络语言,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适度地吸收并使用网络语言。同时在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时也不要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对于那些粗俗的、不规范的网络语言,要坚决摒弃、毫不留情。要让学生自觉地维护语言的纯洁与规范。
如:英文单词“mud”的意思是“泥巴”,而一种网络多人游戏“MUD”由于让人越玩越想玩,不能自拔,也被形象地称为“泥巴”。看到“泥巴”我们就会联想到如果沉迷其中,就会像被泥巴粘住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给学生分析这是由联想而产生的一种修辞。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网络语言进行调研与分析,也有助于他们真正了解网络语言。
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积淀后,就能自觉地对网络语言进行筛选,而不会盲目地求新求异了。
其次,注意传统语言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现代生活,因为没有经过思想的沉淀,比起凝重、深奥的传统语言,网络语言带有浅显、平白、诙谐幽默、草率的特点。快速的交流,使得对话双方变得随意而草率,不再对语言进行仔细斟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深受其害。
尤其现在有一部分中学生喜欢Q言Q语的文章,如《Q版语文》及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猪八戒日记》《此间的少年》等,网络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天津市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被调查学校中,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写作文的现象。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传统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比如通过进行传统语言与网络语言的对比,让学生明白网络语言浅显、直白、诙谐的特点,明白传统语言凝重、精练的特点,恰当地使用传统语言能体现一个人语言的修养与学识。
第三,注意学生心理和个性特征,发展学生语言创新能力。
中学生思维普遍比较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渴望交流,但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具体表现就是束缚学生思维,使学生“丢失”自我,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较差。网络语言鲜活、生动、形象,不仅能较好地表达思想与意识,而且话一出口,往往能够出人不意,充分体现创造者与使用者的创造能力。有的网络语言能够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气氛,或“幽你一默”,让别人“另眼”相看,比如想说某人有点笨,不直接点明,而是说“内存不够”;向别人提出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可以说“没办法,那家伙与我的想法不兼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语言的特点,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恰当地使用网络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能力,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参考资料: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2〕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年第10期。
〔3〕《网络语言泛滥影响正规语言?网语词典引争论》,http://news.xinhuanet.com/newnedia/2003-06/24/content_9339
97.htm。
〔4〕钱乃荣《中国语言文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周润健《网络语言:年轻人中流行的游戏文字》,《经济参考报》2004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