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怎么办?

作者:沈怀兴




  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语文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下面,笔者略陈管见。
  
  一、达观而不乐观
  
  我们对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应采取达观的态度。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既然有那么多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聊天、钓鱼、求刺激,那么就至少要在网络小语境中有所反映。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觉得一些网络语言新鲜、好玩儿,因而使用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在城市,中学生网民不少,学习成绩中等以下者尤多,这部分学生网络生活有余,网络语言掌握得多,通用词语掌握得较少,两相比较,他们当然喜欢用网络语言。第三,传统作文教学呆板,难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阅历浅,用于写作的素材较少,害怕作文。网络生活能让学生开心,反映其网络生活的网络语言频见于作文之中,也是不难理解的。第四,网络语言中也有一些积极的成分,甚至有些网络语言纯属贬义词,但借用到现实生活中,却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如“286”由借喻而来,作为网络语言是骂人反应迟钝,而用于现实生活,就可能不那么容易引起受话人的不愉快。至少它比现代汉语固有词“二百五”“十三点”之类生动、明确。“二百五”可说,“286”为什么不能说?有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存在,我们不能不对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采取达观的态度了。
  但是,我们对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不持乐观态度。本文所说的“网络语言”,是狭义的“网络语言”,大多是反映网络虚拟世界中颓败现象的成分,反映积极向上者较少。学生应该多置身于积极向上的环境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而喜用网络语言,至少说明未能远离有损其向上精神的环境,这一事实的存在,实在不容乐观。其次,从上幼儿园到读高中,学生已接受了十多年的正规教育,照理说,积极向上的思想该树立起来了,使用规范语言的能力该培养出来了。可是,实际情况怎样?上网聊天不是中学生的必修课,也没有人教,且一般中学生上网历史没多久,就喜欢上了网络语言,说明十多年正规教育的效果值得怀疑。换言之,语文教育不容乐观。上述事实说明,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而且任重道远!
  
  二、宽容而不放任
  
  我们主张对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采取宽容的态度。第一,学生作文喜用网络语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和学生自身的原因,我们不能把账都记在学生身上。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对学生作文中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采取宽容的态度。我们认为,那些过分斥责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甚至把作文本给撕掉的做法,是不合适的。第二,从现代教育理念看,没有宽容之心,就不可能耐心引导学生走出误区,也就无法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要对学生行为的失当,包括喜用网络语言,采取宽容的态度。
  但是,宽容不是放任。我们不提倡学生频用网络语言,尽管报刊上不少文章在鼓吹:“中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网络语言对他们不仅是新鲜的,而且是极富趣味的”,“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简单易懂,让学生一见倾心”,“网络语言辞约意丰,含蓄精致,用于作文,可化腐朽为神奇”,“网络语言构思奇巧,标新立异,凝聚了创造者的智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等。不管说者怎样鼓吹,网民创造的“菌男”“霉女”等网络语言都只能用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永远不能进入一般的社会生活,永远不是中学生学习和使用的普通语言成分。换句话说,中学生学习和使用的只能是通用于一般社会生活的规范的现代汉语,包括优美的文学语言。
  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学习中尽可能使用通用语言,写积极向上的内容,避免使用网络语言,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语境学知识和语体学知识,使他们了解什么是语境,语境对语言使用有怎样的制约作用;什么是通用语体,什么是文艺语体,通用语体与一般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文艺语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怎样;为什么一般网络语言既不能进入通用语体反映生活,也不能进入文艺语体服务于创作;等等。同时,我们要尽力挖掘课文中文学语言的魅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学的高雅、艺术的优美、政论的沉雄、科普的光灿,这才是他们成就自我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坚持这样做,不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家的眼光,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文艺美学知识、贯通古今的文章学知识和科学而实用的语体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年,全国都在搞语文教学改革,各地涌现出不少语文特级教师和一批批教坛新秀,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艺美学、文章学、语境学、语体学知识丰富,有东西讲,会讲,投入,他们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课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所以他们的学生中网民极少,学生作文中也少有用网络语言者。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三、了解网络语言知识而慎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网络时代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是网络时代的人,最好懂点网络语言知识。这就像每个人最好懂点感冒知识一样。网络语言知识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宏观的理论知识,也有具体的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如:网络语言是怎么产生的;从书写形式或修辞形式看,网络语言分哪些类,各类分别有哪些特点;从来源看又分哪些类,各自功能是什么;为什么现在的网络语言特点不会保持太久;为什么网络语言会随着网民文化素质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慢慢朝健康方向发展;等等。教师明白了这些知识,教学时心里也就有数了;学生明白了这些问题,一般也不会滥用网络语言了。
  实践知识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且,也许由于“我是闪客我怕谁”的缘故,消极的因素远远多于积极的。不少网络语言,从网络小语境的角度看,可能是积极的,可能给网民“带来了很多‘一本正经’所没有的乐趣”,而从社会大语境的角度看,则可能是消极的。如“可爱”(可怜没人爱)、“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之类,从网络小语境的角度看,确有风趣幽默的表达效果,但如果用在普通语境里,不仅不能收到风趣幽默的表达效果,而且还可能造成误解。又如“风趣”(疯疯癫癫没有趣)、“偶像”(呕吐的对象)之类,如果用于普通语境,不但会造成误解,而且还可能引起用字混乱,就更缺乏积极意义了。甚至同一条网络语言,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如“菌男”“霉女”之类,由谐音兼反语两种修辞手法造出,网友们或许会觉得机智、俏皮,但在非网民那里,这种生造则可能会引起反感。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目的在于提醒语文教师正确认识网络语言,正确评价网络语言,使学生明白网络语言中为什么消极的因素明显多于积极的,为什么不应该把那些消极的和具有消极因素的网络语言用于语文之中。如果教师有了正确的网络语言理论及网络语言知识,其施教过程必然更理智、更科学、更有效果;学生有了正确的网络语言知识,也会自觉地慎用网络语言,一般不会再把那些无积极意义的网络语言用于作文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