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从诗题入手鉴赏诗歌
作者:周 怿
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如: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这道题目的命题思路,就是用诗歌的内容来印证题目。第一题是“为什么这是一首边塞诗”。它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题目“征人”的理解。学生如果理解“征人”,去寻找描写“边塞”的景物和描写征人生活的细节,这一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很显然诗歌里“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词都是一些边塞的地名,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整首诗歌描写了战士年年与“马策”“刀环”为伴,守卫边关的戍边生活。第二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题目中“怨”的理解。整首诗歌没有一个与“怨”有关的词语,也没有很明显的“怨”情的抒发。但是题目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是写“征人之怨”的。所以我们还得从题目出发,到字里行间去寻找“怨”的痕迹,细闻“怨”的气息。诗的开头两句写征人生活。“岁岁”“朝朝”句就有怨戍守边关时间之长,征调之频繁,战争之艰辛的意思。后两句写景色,写征人埋骨沙场之景,写边塞景物永恒不变,以无限雄浑的自然来反衬有限的人生,衬托出战士的悲惨遭遇。这两句中的“白雪”和“青冢”、“黄河”和“黑山”不但在视觉上给人凄怆之感,而且在境界上显得沉郁悲怆。理解了这些就可以感觉到这首诗歌实际上是字字含怨,而且怨得深沉,怨得悲怆。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情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
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又如:
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分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题目虽然只有两个字,但是一个“秋”字点明了感情的缘起——“见秋风而起思”。第二字“思”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思念。那么作者究竟要思念什么呢?他借什么细节来表达这种思念呢?读者如果从题目入手,似乎很容易定位这个寻常的细节。原来作者要思念的不是其他,而是亲人。作者“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充分地表达了“意万重”——对家乡亲人深沉而无尽的思念和关心。
三、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情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情,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是《移居》,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
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
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