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让探究性学习与初中生相伴而行

作者:陈成龙




  编者按:学生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学习是否属于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具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和高中各有什么特点?……这些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具体问题有时确实给人云雾缭绕之感。本期我们刊发福建陈成龙老师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希望能对您理解探究性学习有所帮助,请您及时来稿发表您的看法,我们将在下期择善刊登。
  
  2005年11月,在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培训工作会上,我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教学内容,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我引导、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分别出示了人教版与苏教版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说:“这是不同版本教材为《最后一课》配置的插图,对文学作品插图的最主要要求是忠实于原文。请评议这两幅插图是否忠实于原文。”很快就有学生发现这两幅插图中的韩麦尔先生都没戴帽子,认为这与课文的内容不相符,他们说,在最后一课,在刻骨铭心的时刻,“戴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是作者给韩麦尔先生安排的细节,从中表现出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插图的作者一粗心没有看出作者的艺术匠心,插图中没画这顶帽子,这样,就没把课文所描写的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情态准确凸显出来。这是插图的一个失误。
  接着,我让学生把两幅插图进行比较,看这两幅插图所反映的情景在课文中是怎么描述的,哪一幅更忠实于原文。很快学生指出,第一幅图反映的情景是:“‘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第二幅图反映的情景是:“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认为相比之下,第二幅比第一幅更忠实于原文。因为当韩麦尔先生说“我的朋友们啊!我——我——”时,黑板上并没有“法兰西万岁”的字样,而第一幅插图中却有这些字。第二幅插图中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突出了“最后一课”的含义,虽然它没有正面描绘韩麦尔先生的脸部表情,但它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然后,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两幅插图都是特写式的图画,特写式的插图在突出某些内容时,势必删去一些内容,因此,这两幅插图在反映课文内容方面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要在插图中补充一些内容的话,你们认为应该补充什么内容?请说明理由。”于是,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提出设想,说明理由。有的说应补充村民在教室参加学习的内容;有的说应补充波浪线,表示楼上有活动所带来的震动;有的说应补充窗外操练的普鲁士士兵;更多的学生认为应该补充小弗郎士,并指出小弗郎士是课文的主要人物,增补小弗郎士更能表现出课文的主题。
  “既然如此,画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布告牌时的情景行吗?画小弗郎士推开教室门的情景行吗?”我继续以插图为触发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内容。
  在上面这些教学环节之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来设计课文插图:“既然同学们对这两幅插图都不怎么满意,那么请同学们为《最后一课》设计一幅理想的插图。因为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所以我们不用线条和色彩,而用语言来描述。用语言设计的插图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忠实于原文,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于是学生再次展开想象,设想并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插图。有的设计为全景式的,有的设计为特写式的;有的设计突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有的设计突出小弗郎士的形象;有的插图主张将韩麦尔与小弗郎士的形象并重。学生的描述很精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我又顺势诱导:“刚才这几位同学的设计都很巧妙,反映出他们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同学们通过对插图的分析也增进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看到一群普通的法国人在国家沦陷,就要被剥夺学习祖国语言机会时所爆发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自己母语的无比留恋之情。学习这一课,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自己的结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热爱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最后,这节课在朗诵课后一段歌颂祖国语言的名言中结束。
  课后,与会老师对我这节课进行了热烈的评议。有一位老师问我:“陈老师,你这节课是不是属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呢?”我当时很肯定地做了答复。于是,听课老师对我这节课是否称得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进行了讨论。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很注意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的课就是探究性学习的课。但有的老师认为这节课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去理解教材内容,而且问题又是老师预先设定的,不能算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获取答案。
  我认为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发展。对初中生来说,在探究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探究,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我们说在初中阶段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更多的是创设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尽快地由自发的低层次的学习转向自觉的自由的探究性学习。和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导”一样,初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也离不开老师的“导”。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不能一概否定老师设置问题。关键在于老师的“导”,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促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如果老师的问题设计得好,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有何不可呢?况且这种提问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示范与指导。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认真钻研教材,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进行比照,发现插图的失误之处,并让学生在揣摩文本的基础上设计课文的插图,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性学习是与学生的学习相伴而行的,它就在学生的身边,就在课堂、就在教材之中,初中学生完全具备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老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