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僻词语

作者:王 磊




  我们考查某套初中语文课标教材,发现了一些较为生僻的词语。
  
  一、生僻的方言词
  
  1.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魏明伦《变脸》)
  2.自个儿跳跶了大半辈子,已经年过花甲,不过挣下三间泥棚茅舍,八亩河滩洼地……(刘绍棠《蒲柳人家》)
  3.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刘成章《安塞腰鼓》)
  4.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男娃子”“女娃子”“格老子”“跳跶”“茂腾腾”“后生”“鸭蛋络子”都是方言词语,其他方言区的学生会感到陌生。
  
  二、淘汰的旧词
  
  1.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王鼎钧《那树》)
  2.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鲁迅《故乡》)
  3.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将他扭送到了巡捕房。(余秋雨《信客》)
  “幼稚园”是旧时对幼儿园的称呼;“公同”现在多说“共同”;“巡捕房”是旧时对租界里警察机关的称呼。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适当运用大家熟悉的方言词、旧时词有助于表达的生动和精练。但是如果没有特殊的语用要求,就不应使用方言词、旧时词。如果使用了比较生僻的方言词、旧时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就要加上适当的注释。
  
  三、生僻的缩略词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牛汉《我的第一本书》)
  2.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鲁迅《风筝》)
  揣摩文意可知,“荒寒”是“荒凉寒冷”紧缩而成的,“寒威”是“严寒的威力”缩略而成的,这样的词,学生们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四、生僻的自造词
  
  1.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准确无误的频波。(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2.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3.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例1欲表达托尔斯泰目光深邃、犀利,但“频波”却是一个自造词,表达并不准确;例2中的“踢拖”是用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实际上在这里用一个“拖”便足以表达明确;例3中的“标直”语义模糊,改为“笔直”,准确、生动、易懂。
  虽然瑕不掩瑜,但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些瑕疵却是非同小可的,极不利于他们掌握并使用规范、标准的语言。教材确定选文时除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外,更要注重文本的语言规范。对一些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可以采取两种处理方法:第一,删改,按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的原则进行删改。第二,加注,教材中有的地方也采取了这种办法,如某课注:“黄包车:上海方言词,一般指称人力车。”这种做法既忠实了文本,又遵守了语言规范,可谓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