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心有戚戚焉”辨

作者:俞敦雨




  请看下面的句子:
  1.笔者在学校工作了三十五年,至今,耳闻目睹过本市范围内几件关于学校里的恶性事件,有的是学校领导麻痹所致,有的是外部环境造成。其中淹死和被车碾死的占80%以上,这不能不让人“心有戚戚焉”。(《新安全》2004年第12期)
  2.虽然有70%的同学表示理解《数分》的价值,但是几乎所有同学对课程难度都“心有戚戚焉”。(《文汇报》2005年1月14日)
  3.国家发改委宣布,从3月26日起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水平,同时将对石油开采企业征收特别收益金。……在欢呼雀跃之后,笔者却又心有戚戚焉,原因在于,中石油即使向国家分红,与咱们老百姓又有何干?如果石油暴利税顺利征收完毕,那么这笔费用将用于何处?我想,对于绝大多数的公众来说,更为关心的,是数以百亿计的暴利税将用于何处……政府能否将这笔不菲的税收还利于民?(《南方都市报》2006年3月30日)
  4.或许被NBA免费午餐“宠”习惯了,记得后来和我同住的陈敏从盐湖城客场归来后,兴冲冲地掏出一盒曲奇饼干,说是场地上的小女孩派送的。“太好吃了,我应该多拿一盒的!”她兴奋地嘟哝着。后来经过我们侦察发现,那都是些打工的学生拿来募捐的饼干,一般拿了就要给钱的。这一事实让她为此羞愧了一晚上,从此对场地的美食“心有戚戚焉”。(《江南时报》2004年5月25日)
  这4个例子中都用到了“心有戚戚焉”这个成语,但用得对不对呢?“心有戚戚焉”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为了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仁政思想,先肯定了齐宣王有仁爱之心。他对齐宣王以羊易牛去衅钟一事作出这样的分析:大王并非出于吝啬而以小易大,而是不忍心看到牛无罪却走向死地,这就是“仁术”的表现;只不过是关注了牛而忽视了羊罢了。于是齐宣王高兴地说:“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意思是说:“我只是这样做了,回过头来反问自己,却说不上所以然来。先生您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杨伯俊《孟子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11月版)“心有戚戚焉”中的“戚戚”,杨伯俊解释为“动心的样子”;《辞海》释为“心动貌”。“心有戚戚焉”后来一般用来形容能够打动人,能够说到别人心坎里的话。例如:
  1.这书在赞扬中国人节俭、勤劳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国人的种种陋习,诸如死爱面子、缺乏时间观念、因循保守等等。这些指责对于一直思考着中国国民性的鲁迅来说(应为“一直思考着中国国民性的鲁迅对于这些指责”),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比如,史密斯说中国人爱顾全“面子”,只要“给了面子”,什么事情都好办。鲁迅先生对此发表过相似的见解,他在多篇文章中对中国人好面子的心态做了淋漓尽致的讽刺和分析。(《北京日报》2006年2月20日)
  2.我觉得我的小说之所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因为它写出了人性在官场中的复杂,读者“于我心有戚戚焉”。(《南方周末》2005年1月20日)
  3.6月24日,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发表了一份他本人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公开声明。他决定,他自2006年起,不再招收法律史专业研究生,因为“现行法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设计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缺陷,即便教师都反对,决策者却依然我行我素”……北京大学一位文科博导看完贺卫方的声明后感慨:心有戚戚焉。但是,他不愿意像贺卫方那样,公然指责有关行政部门。(《中国青年报》2005年6月29日)
  这3个例子中的“心有戚戚焉”都是“心动的样子”,是说对“书中所指责的国人陋习”,对“小说揭示的人性在官场中的复杂”,对“贺卫方的声明”,很认同,引起了共鸣,是使用正确的例子。而前面4个例子中的“心有戚戚焉”都用错了:例1是说对学校里的恶性事件深感哀痛,例2是说对难度大的课程感到忧惧,例3是说对“数以百亿计的暴利税将用于何处”表示忧虑,例4是说“对场地的美食”产生了戒备的心理。这些作者大概是把“戚戚”当作“忧惧”的意思来用了。在古代作品中,“戚戚”有时是解释为“忧惧的样子”,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潜《五柳先生传》)但在“心有戚戚焉”这个成语中,“戚戚”只能是“心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