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说“××门”

作者:李 蓓




  “门”是汉语中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一个词,近年来,“门”产生了一个新的意义,即表示某一丑闻或事件,其源头是美国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这个事件发生在1972年。1987年,有里根总统的“伊朗门”。1998年,有克林顿总统的“拉链门”。最近,又有“特工门/情报门”。
  “××门”类词语并非这一两年才产生,但为什么近期大量涌现并呈现流行之势?我们发现,而今,汉语中“××门”已不仅仅限于对外文词语的直译,而是在引进的基础上又推而广之,在使用上、意义上都大为发展,“门”逐渐成为一个能产性强、表义形象的新兴构词成分。
  首先,使用上从直译到创造。我们可以把当前使用的“××门”类词语分为两类,一类为直译外文,另一类是自创的新词。其中,自创新词的使用更为广泛,例如:
  (1)2006年,中国网络媒体上发生了许多大事,其中一件便是震惊中外的“铜须门”事件。(人民网2006年8月17日)
  (2)这就是令人震惊的“婚礼门”事件。这起造成三死两伤的车祸,成为2005年杭州市发生的第一起特大交通事故。(《江南时报》2005年3月8日)
  其余还有“服饰门、裁判门、孕妇门、甲醛门、脏话门、口水门、鸳鸯门、短信门、约稿门、打人门、裁员门、投票门、贿赂门、撩裙门……”
  可以说,“门”在使用上摆脱单纯的直译外文后缀而成为汉语中一个可以自由组词的构词成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是它得以广泛使用的重要内因。
  其次,意义上出现泛化。随着使用的增多,“××门”类词语的意义也不断泛化,即一些非核心义素脱落,使用范围扩大。“门”意义的泛化,有这样一条线索:重大政治丑闻—某方面的丑闻—事件、风波—引人关注或有争议的事情。也就是说,“重大”“政治性”等义素逐渐脱落了。在当前的使用中,从重大政治丑闻到某件引人关注或有争议的一般事情,都可以冠之以“××门”之名。例如“口水门”就是指某明星因乱吐口水引起指责的事。但无论大事小事,听到“××门”,必定不是什么好事,也就是说“贬义”是“××门”义素的一个核心成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个源于直译外文,富含贬义色彩的“门”,无心插柳地暗合了中国传统意义上“门”的比喻义——门槛,难关;更暗合了中国人造词形象性的理据。“××门”—— 一道不愿走入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