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2006年江苏省部分中考语文试卷述评

作者:史 晖




  2006年的江苏省各市中考语文试卷,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以考纲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言积累、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和生活化的特点。试卷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较大创新,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气。在此,笔者选取南京、常州、扬州、淮安的语文试卷,作一评述。
  四套试卷,既各具特色,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总体来看,体现了以下三“新”:
  
  一、试卷结构有新创意
  
  四套试卷均由三大板块组成,内容分别为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阅读、作文。常州卷及扬州卷的Ⅱ卷明确标出“积累运用”“阅读理解”“作文”。可见,命题意图均紧贴课程标准。三大板块涵盖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
  在试卷结构创新方面,突出的是南京卷。该卷的第一部分即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运用部分共5题,除了第1题为古诗文名句填空,其余4题则是以虚拟的“你、小雨和小晴”等组成合作小组开展以“爱我南京”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载体,每题一个专题,分别是“魅力南京”“人文南京”“青春南京”“书香南京”,考查的项目不仅限于综合性学习内容,而且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甚至是阅读理解:“魅力南京”给出了一段关于南京的简介文字,要求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改正错别字,考查的是字音、字形知识。“人文南京”就南京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拟出一副对联,请考生修改不符合对联要求的下联,考查的是对联常识。“青春南京”是让考生从三幅“南京青年联合会”标志中选出一幅,并说明理由。“书香南京”是提供两则关于经典作品价值及阅读现状的材料,请考生归纳主旨,并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提出宣传名著的好主意。在这四道题目中,“爱我南京”主题活动,有如一根红线,串起考查的各个知识点,不仅考查形式生动活泼,而且语言材料紧扣主题,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对考生来说,具有亲切感和亲和力,在考查语文知识积累运用的同时,增强了考生对家乡的了解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考试题型呈现新亮点
  
  四套试卷的命题人在题型的创新上动了不少脑筋,涌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好题型,比较典型的有:
  
  (一)解读标志
  如前面提到的南京卷的第4题:
  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志,要求从下面三幅图标中推选一幅,并说明理由。
  
  小雨说:“我推选第一幅图标,因为它用南京、青年两个词的英文首字母NY组合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南京青年在建设新南京中的活力和朝气。”
  你说:“我推选第_________幅图标(第一幅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这个题目具有开放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现成的标准,考生完全凭自己的审美观点进行价值判断和取舍。不仅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而且考查考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主题默写
  如常州卷第2题:
  按要求默写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文名句。(说明:6句中任选5句,5个句子不能重复。同一主题的2个句子,可出自同一诗文,也可以不同,但2个句子的内容必须符合主题要求。)
  你最喜欢的2个写景的句子:
  给你印象最深的2个送别诗句:
  对你人生启迪最大的2个句子:
  简析:常见的名句默写都是给出前句或后句,让考生默写另一句,相对来说指向性明显,比较容易。常州卷这种让考生根据一定的主题要求来默写古诗文名句的做法,既有一定的规定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既考查了古诗文背诵积累情况,又考查了对古诗文的理解程度,同时尊重考生个人的喜好,值得推广。
  
  (三)撰写广告词、标语、主持词
  这三种题型在扬州卷中同时出现:
  1.请你拟一则宣传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不超过20个字)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行一次“月光晒谷”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彰显主题,营造气氛,请你拟一则标语用于布置教室。
  (2)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少于80字)
  简析:第1题出现在“语文专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中,让考生根据课本上的“广告多棱镜”专题知识,评点一则广告,再拟一则广告。第2题出现在《月光晒谷》一文的阅读理解中。这类题型属于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考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没有相关的语言积累,是很难获得高分的。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四)时事评议
  如淮安卷第4题:
  请根据下面的情境,发表你的看法。
  在淮安市繁华的商业中心淮海广场上,有一座名为“江淮明珠”的球形雕塑。这座雕塑体现了淮安的区域特点,是淮安城区的一大景观。最近,有人建议用周恩来总理塑像代替这座雕塑,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对这一建议,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某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你。
  记者:同学,你好!我是某报记者。最近,有人建议“用周恩来总理塑像代替‘江淮明珠’球形雕塑”,请问你是否赞同。
  同学:
  记者:请你说说理由。
  同学:第一,
  第二,
  记者:谢谢你,再见!
  简析:这是2006年上半年当地媒体广泛热议的也是老百姓极为关注的时事热点话题,如果考生平时翻翻报纸,听听广播,看看电视,对这个话题一定能够讲出比较深刻的见解,否则只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道理早已深入人心,在试卷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
  
  (五)体会朗读技法
  如常州卷“阅读理解”部分第8题,呈现的阅读材料是泰戈尔的短诗《唯一的光明》,题目是:“朗读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采用怎样的语速?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一般来讲,“阅读理解”的考查关注较多的是文章的主旨、人物形象、篇章技法、语言表达等,对朗读技法的考查实不多见。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命题人对新课标精神的领会可见一斑。
  
  三、评价理念体现新导向
  
  毋庸讳言,作为初中毕业生学业及升学考试,中考试卷的评价理念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起到引领作用。这四套试卷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也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一)回归语言本位,强化语言积累、感悟和表达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基础课程,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注重语言积累,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表达水平,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
  四套试卷在这一点上非常实在,均立足于语言本身,做到返璞归真。每一套试卷均有6至10分不等的古诗文默写,都有字音、字形及文言词句理解等基础知识考查,都有名著阅读的有关内容。强调基础,突出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加强对学生语言感悟、品析、鉴赏能力的考查,是回归语言本位的重要体现。在四套试卷的阅读理解考查中,都有这样的题目。如南京卷的两道题:
  第6题: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第19题: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