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形形色色的“雪”
作者:方 胜
下面我们尝试着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咏雪诗分成几类来谈,不求全面,但求换个欣赏角度,不知是否别有趣味。
1.花雪:“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范广州宅联句》)
咏雪常用花作比,取其形之大,或状其姿态之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裴子野《咏雪》)。赏花多以雪形容,主要取其色之白,或写雪、花相映:“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李白《宫中行乐词》)。白居易有“月明荞麦花如雪”句(《村夜》),把洁白的荞麦花置于皎皎明月普照之下,以雪相喻,既增白三分,又给人天地浑然一片之感,将乡村之夜描绘得安宁而静谧。
2.香雪:“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有无香味,正是世人眼中花与雪的重要区别:“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而在诗仙的眼里,瑶台雪花,片片幽香。后人不仅闻雪有香,且食之有味:“素色可能妆粉并,真香直到齿牙知。”(毛滂《对雪二首》)
3.艳雪:“艳雪凌空散,舞罗起徘徊。”(韦应物《乐燕行》)
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韦应物诗句屡用“艳雪”,如“如伴流风萦艳雪,更逐落花飘御园”(《五弦行》),“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答徐秀才》)。有人问:“雪可言艳乎?”杨慎回答说:“曹子建《洛神赋》以‘流风回雪’比美人之飘摇,雪固自有艳也。”由是观之,艳雪和美人是分不开的。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菩萨蛮》)美而艳;杨炎“雪面淡蛾天上女,凤箫鸾翅欲飞去”(《赠薛瑶英》)虽素而艳;李群玉“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前桃花酒半醺”(《杜丞相筵中赠美人》)就有点色情的意思了。另一方面,艳雪又与“飘摇”之舞紧密相连。韩愈有“妒舞时飘袖,欺梅并压枝”(《喜雪献裴尚书》),又有“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春雪》),皆形象鲜明。事实上,写雪舞,最多还是用蝶舞来形容,简文帝“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咏雪》),这是本色的雪,雪不艳而诗艳了。
4.奇雪:“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苏轼《雪后书北台壁》)
所谓奇雪,是指以雪作本体或喻体时用到一些稀奇罕见的比喻。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用“残雪”比喻“尺素”,乍一看,并不十分妥帖,仔细想来,颇有道理:洁白的布帛染上了墨迹,折叠处有了褶子,加上传递过程中弄脏了,还真是极为形象。苏轼说:“诗如琢雪清牙颊”,以“琢雪”喻诗,取其清凉之意,读之给人清爽之感。以雪喻诗,无独有偶,刘须溪评孟浩然:“孟诗如雪,虽淡无采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贺裳《载酒园诗话》)宋代欧阳修、苏轼提出“禁体物语诗”,咏雪诗中“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欧阳修《雪》)。此后,咏雪所用的比喻更是百般求新求奇。如“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残句),真是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5.令人恶心的雪:“任教春雪舞东风。”(据《升庵诗话》引王仲光诗)
仅这一句诗,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人想到“恶心”一词,但读全篇就不同了:“数茎白发乱蓬松,万理千梳不得通。今日一梳通到底,任教春雪舞东风。”杜甫写白发用“千茎”形容,“白发千茎雪”明确又形象,王仲光这雪似乎并不仅是白发,恐怕更多的是因长期不洗不梳而产生的头皮屑,读之令人作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引无名氏词:“楚汉吞并,曹刘割据,白骨今如雪。”这如雪的白骨是动乱时代的罪证,但就诗句本身来看,这种“雪”无疑也是令人倍感恶心的。
6.语含讽喻的雪:“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张衡《四愁诗》)
张衡诗中,雪成了小人权奸的同义语。吴竞《乐府古题要解》认为:“岩险雪霜为谗陷,其流本出于《楚辞》《离骚》。”既然如此,诗人对这种为害百姓的“雪”自然会语含讥讽。罗隐云:“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雪》)同样借雪讽时事的,还有刘叉的《雪车》:“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颇有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味道。在韩愈看来,雪有时也是藏污纳垢之物:“隐匿瑕疵尽,包罗委琐该”(《咏雪赠张籍》)。
7.上面列举的咏雪诗涉及雪的色、形、味,独独没有提到雪之声,而吟咏雪声的诗句并不少见。从“洒急听窗知”(韩愈《喜雪献裴尚书》),到“春蚕食叶声”(宋无《雪夜有怀》),再到“倾耳无希声”(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是由“米雪”(或称盐雪)到鹅毛大雪的过程。有句诗把这个过程描述得极为形象——“初随鸣雨喧相续,转入飘风静不闻”(苏舜泽《雪》),雪由小到大,声音却由大到小直至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