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巧用对称法 妙解高考题

作者:王学华




  
  五、运用对称法,巧拟对联
  
  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短可至每联一个词,长可至每联数百字,但上下两联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这是对联具有对称美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在选择或写作对联时,运用对称法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先看下面这道题目: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变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改后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做这样的题目,在考虑内容的基础上,如果运用对称法,就能快速答出来。“纵目”“登阁”须调序,二者存在先后关系;“鸢飞”“鱼跃”是主谓结构,为了对仗,“水木”“清华”须作相应调整,改为主谓结构的“水清”“木华”。这样,改后的对联就可以确定为“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再来看这道题目:
  以“溪云初起日沉阁”为上句,下面四句中能与它组成对句的一项是()
  A.一上高楼万里愁 B.故国东来渭水流
  C.蝉鸣黄叶汉宫秋 D.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这道题目中,与“溪”“云”相对的只能是“山”“雨”,与“初起”相对的只能是“欲来”,与“日”相对的只能是“风”,与“阁”相对的只能是“楼”。这样就可以自然得出答案D。
  拟写对联最重要的也是运用对称法,如2004年全国卷中有这样一题:
  下面都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们运用对称法,稍加琢磨,就容易对出对句来。比如第一句可对“树一代新风”,第二句可对“大地气象新”,第三句可对“民安国泰万里河山映日红”。只要掌握规律,运用方法,解这种题不会太难。
  
  六、运用对称法,巧推文言词义
  
  1.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白马篇》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一句,与“摧”相对称的是“破”,其意也可推为“破、穿”。《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如以下几个例句:“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通五经,贯六艺。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这四句中,每句都有两个加点的词,其中有一个词的词义比较容易掌握,另一个词的词义比较难理解,但是由于例句句式比较整齐,我们就可以借“易”推“难”。比如,A句中“被”比较容易懂,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见”也作“被”理解;B句中“通”容易懂,我们可以推断出“贯”也作“通”讲;C句中可以依据“慎”推断出“敬”也作“谨慎”讲;D句中,“以”是很难理解的,但借助“用”,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也作“被任用”讲。
  3.借助句子的对称结构,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以下几个例句:“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变姓名,诡踪迹。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A句中,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把它解释为“坚固的地方”。B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C句中,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进而解为“隐蔽”。D句中,借助“戴”可以将“腰”定为动词,因而解为“腰上佩带着”。
  4.利用对称法,推断词类活用。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一句中,“高”与“长”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分别是“使……加高”“使……加长”;而“佩”与“冠(帽子)”相对,因而也应该是动词活用作名词,作“佩带”讲。再如“栗深林兮惊层巅”一句,“栗深林”与“惊层巅”结构相同,“栗”与“惊”同属使动用法,分别是“使……战栗”“使……震惊”之意。词类活用确定了,词义也就清楚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