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外阅读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常翠音的《关于中小学生推荐书目的思考》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问题提出了建议:1.推荐书目宜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处理,甚至小学六年也应按低、中、高年级列出,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对小学中低阶段的学生来说,应以提高阅读兴趣为主旨,挑选篇幅短小、图文并茂、反映自然现象和日常社会生活且趣味性较强的作品推荐给他们,如童话、故事、寓言、图典等。对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以及正确处理自己与周围人和事关系的书籍,介绍各种科普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的书籍。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应推荐一些思辨性较强的作品,使他们尽快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2.推荐书目应注意现实与历史的结合。经典阅读是推荐书目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但是,推荐书目时,除经典阅读外,还要有相当数量的反映和指导现实生活的书。3.推荐书目应该有适当的数量可供参考。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达到400万字。一些出版社或个人纷纷推出课外读物,有的49种,有的60种,这都是很好的尝试。我们提倡阅读应因人而异,但社会应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数量标准作为参考。4.推荐书目应鼓励阅读“全本”名著,同时也应提供高质量的“简写本”读物。5.推荐书目的面宜广,层次宜丰富。书目囊括的综合素质面要宽,不仅要有各学科知识,还要包括操作技能培训,如理财、家政指导等。书目包括的学科知识面要广,不仅要有人文科学知识,还要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交叉科学方面的知识。书目的层次要丰富:既要有综合性的科普知识,也要有专科性的专门知识;既要有中国的经典,也要有外国的名著;既要有记录历史的典籍,也要有反映现实的杰作;既要有思维层面的训练,也要有情感方面的培育。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年第1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比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学生必修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之间的异同,经常混淆二者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影响课改的进程,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王哲成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比较研究》从课程性质、理念、目标以及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分析、比较:1.从课程性质方面看,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超越学科界限,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则具有鲜明的学科个性特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多的是学习人类的间接经验。2.从课程理念方面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更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结合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学习方式更具有综合性、灵活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受到语言文字特点的影响,学习方式也更具有语文自身的特点。3.从课程目标方面看,综合实践活动突出强调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目标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4.从课程内容方面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侧重及时信息和直接经验,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侧重昔时信息和间接经验。5.从课程评价方面看,在实际操作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更为开放,不受考试指挥棒及教材的影响,比较易于以“自我参照”为标准,评价内容比较全面;语文综合性学习容易受考试及教材的影响,虽然也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评价标准往往有一定的“底线”,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评价内容更突出语文素养的提高。(《天津教育》2006年第3期)
从课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练习的编排,可以勾勒出语文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脉络。郑宇《从课文后练习的编排看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走向》一文,根据对五十多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分析,划分出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四个主要阶段:1.1949年—1963年,课文后的练习从无到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传授。2.1963年—1978年,课文后的练习简约、明确,强调“双基”训练。3.1978年—2000年,课文后练习从简单走向繁复,注意体现训练过程,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4.2000年以后,课后练习强调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3期)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张文、高玉柏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中认为,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实现“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1.课前准备生活化。首先,教师应立足现实,改造教材。(1)替换教材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材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2)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3)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其次,学生应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2.课堂教学生活化。(1)激活生活经验,设疑导入。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描述性的生活情境、画面性的生活情境和体验型的生活情境等。(3)应用实践,培养能力。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总结知识方法,发展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发展。(5)畅谈设想与困惑,回归生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通过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3.课后延伸生活化。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验证课堂设想,反思课堂体验,在动手操作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0期)
关于学生阅读的思考
吴春风在《关于文学经典阅读的尴尬及其思考》中,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了如下思考:1.倡导开放性的读书教育,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让阅读不再功利化。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为了写好作文,是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最重要的理由。家长对文学名著的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读书取向,决定着学生的阅读行为。很多家长认为,学好功课才是至关重要的,文学经典完全可以留到大学毕业或工作之后再读。其次,要重视教师良好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教师应结合新课标和学生的阅读现状,科学地为学生安排、制订阅读计划;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循序渐进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要有效地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督促他们进一步阅读。2.文本阅读是关键。只有通过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和虚心倾听,读者才能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图像、图片、网络资讯等表现手段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有一定作用,但它们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绝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3.正确引导文学性阅读。首先,文本解读要立足于知人论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其次,文本解读要尊重他人的话语权。最后,文本解读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