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注重体验,解读人物

作者:朱以鸿




  背景介绍
  
  《心声》为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非常贴近,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目标确定为:结合已有的生活体验默读,说出自己的阅读见解;在与文本对话、理解小说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品析语言,说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切入角度
  
  以“心声”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品读文中人物的“心声”;然后,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体验,倾诉自己的心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注入课堂,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以激发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倾听心声
  文章篇幅较长,宜采用默读的方式,以提高阅读速度。
  1.圈点勾画生字词、让你感动或产生疑惑的地方。
  2.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1)李京京在树林里深情朗读课文。(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表白了自己的心声。
  
  二、议一议,解读心声
  探讨: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了谁的心声?(学生很容易明确:李京京。)
  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多数学生能很快指出李京京的心声是“想朗读课文”。)
  在此基础上,可随机生成以下问题作点拨:
  铺垫问题一: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京京特别想在公开课上朗读《凡卡》?
  学生找有关语句揣摩,一方面理解人物性格,另一方面了解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即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有些是通过神态和动作表现出来的,即间接描写,更多的是直接的心理描写,应引导学生品析。
  铺垫问题二:李京京为什么这么想读这篇课文?
  学生会从文中找些语句。如有学生会找“那个穷苦的、可怜的小人儿凡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跟凡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正因为李京京与文中的凡卡有着相同的不幸、相同的向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所以他渴望朗读这篇小说,这表现了李京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并想通过朗读的方式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因为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正如文中所言:“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对“心声”的理解。
  如:《凡卡》使李京京想起了在乡下跟爷爷住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儿一起摘桑果、吃桑果的情景,而这些在城里他都得不到,所以他渴望亲情、友情,渴望家庭和睦。“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渴望朗读,其实是渴望内心的感情得到倾诉呀!总之,读《凡卡》时,他读到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澎湃于心中的那一个个深切的渴望、一个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说一说,感悟心声
  1.以“李京京之所以把这篇文章读得这么好,是因为”的句式,说说从文中获得的有关阅读小说的启示。
  随机点拨:
  铺垫问题一: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李京京被这篇文章感动了?
  学生自由找语句并品析。因为李京京在凡卡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心与凡卡的心产生了强烈共鸣,所以在读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进去,以至“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叭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铺垫问题二: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
  明确:读文章时要力求投入情感,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就是“共鸣”。
  铺垫问题三: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
  学生联系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引起情感共鸣。
  2.给李京京和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赠送一句勉励的话。
  
  四、写一写,倾诉心声
  你是否有过像李京京一样被人拒绝的经历?你当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面对的?在日记本上写出你的心声。
  
  教学反思
  
  因为学生与小说主人公李京京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让学生读懂李京京心声的表层意思是不太困难的,教学设计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肤浅了,所以在启迪学生对李京京倾注同情关爱的同时,更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自身生活的反思和追问。于是在后半部分设置了“这给我们读文章以怎样的启示?”和“你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问题,以引领学生走近人物、走入生活。正是在这样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有了思维的碰撞,也有了情感的收获。课堂气氛真诚而热烈。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醒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应注重体验,以引起心灵的共鸣。整个教学过程中,倾听心声—解读心声—感悟心声—倾诉心声,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