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教学“实录”的遗憾

作者:俞发亮




  读着楼红老师《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仿佛置身于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楼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艺术、优美雅致的教学语言,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这堂课分五个环节,由旧知导入新课,从“感知”到“品读”及“拓展”,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其中,摒弃声音整齐、表面热闹而有口无心、价值较低的齐读,让学生“自由放声读”,体现了楼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学生“自由放声读”(即散读),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表面七嘴八舌、混乱嘈杂,实际沉潜于课文之中,真切地感受着文章的语言魅力,接受民族文化的感染、熏陶。
  “品读质疑”的内容颇为精彩。教师引导得法,因而学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训练有素,善于质疑,能够于无疑处生疑。通过对文中几个量词(痕、点、芥、粒)的品味,进而让学生理解白描写法,抓得准,有深度。楼老师有意突出课文这一写作特色,而忽略另一写作特色(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因为前者是《湖心亭看雪》独特之处,后者在许多游记类文章中均能看到。——取舍、详略之间,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体现了处理、驾驭教材的意识与能力。
  当然,如果从研讨、反思的角度来“挑剔”,这堂课也还有值得商议之处。
  首先,“自读感知”中诵读和正音、释义、翻译的教学在“实录”中被轻描淡写地几笔带过了,可能楼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内容具体,而整理成文时由于篇幅的限制,将其略写了——倘若如此,则实在太可惜了。
  初中文言文教学,重在诵读、积累。
  诵读不是小儿科,绝不仅是念字出声;诵读大有讲究,大有学问。它是眼、口、心、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诵读者忘我地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所以,诵读是深入感受、体验文本的重要途径,是积累言语材料的最佳形式。有人说,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不二法门,这不无道理。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必须字音准确、停顿得当地诵读,这个教学环节不能匆匆“走过场”。
  积累,借助页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掌握字形,识记字义,这是最基本的,更进一步,学生须对一些文言词语加以整理,适当联系已学过的文言词句、常见的成语,并以此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不少公开课、观摩课上,执教老师以为字词教学属雕虫小技,难以出彩,于是象征性地选择几个作代表“表示”一下字词教学,便带着学生急忙奔向热热闹闹的对课文内容的“合作、探究”。殊不知,字词教学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任务(尤其是初中),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而且,字词教学也并非只是简单的正音、释义,如果教师自身古汉语知识厚实,对教材熟悉,同样能教得扎实、精彩。
  其次,“品读质疑”的教学流程可以进一步推敲。
  这部分可概括为:文章内容的“前后矛盾”—作者的心情—西湖风景的特点及写法—作者触景之情。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从“矛盾”入手,挑起“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矛盾—情—景—情”的教学步骤似乎有点别扭,跳跃性过大,以致教学思路曲折迂回。可以考虑适当地调整,使之简单、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