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高中语文必修课专题教学法初探

作者:余养健




  编者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时应把握哪些原则?创造的“度”又应如何掌握?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的余养健老师在使用必修教材时做了一些尝试,他摒弃传统的以课文为教学单位的方法,按专题来组织教学,您认为这样对教材进行“改造”妥当吗,欢迎来稿讨论。另外,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了戴琼老师《高中选修课教学初探——从“走近”到“走进”系列专题教学》一文,本期孙晋诺、董承理老师的文章是对它的讨论。
  
  随着课程改革步伐逐步加大,新教材的优势也正日益凸显。但是,如何更深层次地挖掘新教材的价值,更大限度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高中语文必修课专题教学法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与生成,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整合,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最简约的形式融合,充分发挥新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关于教学时间的问题,课标教材每册的容量与大纲教材基本相当,但是,每册的授课时间仅为36学时,比以前少了一半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做出调整,以免为了追赶进度,疲于奔命。
  专题教学法即把每册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摒弃传统的以课文为教学单位的方法,按语文专题来组织教学。概而言之,就是将每册选文分为“鲜明的文感”“神奇的汉字”“隽永的语句”“深远的意境”“永远的人物”“独特的手法”等专题进行教学,每个专题大约4学时。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三册为例做一些说明。
  1.鲜明的文感。文感是对文本整体把握后产生的感觉。读书要有文感,恐怕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文感。对此,教师不必花过多时间去分析,学生自己看书完全就可以解决。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这种感觉可以是针对一句话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段落或整篇文章的;表达的形式可以是百字短文,也可以是三言两语,甚至可以为一句话。
  2.神奇的汉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字词的多少决定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加强字词教学。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写好字词,二是要让学生多掌握些字词。首先我们要求学生能工整无误地把这些字词写出来。其次,掌握这些字词的音、形、义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再对这些字词进行联想、拓展、探究。比如,必修三我们就可以列出“敕造、宸翰、盥洗、罥烟眉、陈抟、榫头、吞噬、巉岩、暮砧、嘲哳、宵柝、数罟、狗彘、孝悌、饿莩、跬步、膏腴、逡巡、锋镝、苌弘、聒噪、广袤、馥郁、畏葸”等词语进行教学。
  3.隽永的语句。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典名篇,其中不乏意韵隽永、内涵丰富的句子。诗歌和文言文单元自不必说,单是首尾两个单元就有许多句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本来是一句极平常的话,但在那时、那地,由那样的人,用那种方式说出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很值得玩味。再如《祝福》中四叔说的“可恶!然而……”,话没说完,却让人回味无穷。“可恶”什么呢?“然而”什么呢?为什么不把话说完?很有意思。品味这些句子包括这几个层次的要求:首先,要记住这些句子并反复吟咏。有韵味的句子记多了且能时时吟咏,语文功底自然就会深厚,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品味句子的内涵。一些句子,看似普通,可细细品味,或能让我们感悟生命的真谛,或能让我们体会人生哲理,在不知不觉中,境界得到提升,功用不可小觑。第三,赏鉴句子的形式。大凡意韵深厚的句子,形式都很独特:或韵律铿锵,或节奏明快;或如行云流水,或似晨雾夕岚。多读这样的句子,不仅能获得美的享受,还能提高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
   4.深远的意境。意境不仅存于诗歌当中,小说、散文甚至其他体裁的文章中也有。如《老人与海》中的“大海孤舟”:在茫茫的大海深处,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拖着一条大马林鱼,老人还要不断地与鲨鱼搏斗,那情景该是多么惊心动魄!这样的意境,我们只要稍加想象,内心就会受到深深的触动。又如《祝福》中厚厚的雪褥淡去了祥林嫂的身影、浓浓的烟气迎来了鲁镇人的祝福,也是很独特的意境。这些意境或通脱空灵,或闲适清幽,或雄浑壮阔,或清新淡雅,品之使人如饮醇酒,赏之使人如沐春风,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多体味文中的意境,让这些深远的意境珍藏在学生心中,然后像电影画面一样可以随时浮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会增强,文学素养才会提升。
  5.永远的人物。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中有一句令人回味的歌词:“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是啊,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争鸣远去了,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仍飞扬在我们眼前。一篇课文学完了,一本书合上了,但一串串熟悉的名字应该留在我们的心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我们把这些人物烙在心中,请进我们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失去信心时,我们会想起桑地亚哥;当我们心浮气躁时,我们会想起加来道雄……这些都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人物,他们超越了时空,永远驻留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惟其如此,我们的心灵才不至于空虚,情感才不至于枯竭。
  6.独特的手法。一篇文章,我们除了要知道它写了什么,还要知道它是怎么写的。这个专题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看看大师们是如何运用手中的笔,描摹出客观景物、社会现象、思想感情来的。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浑然天成的结构组织,沙里拣金的细节提炼,摹形传神的人物塑造;《祝福》中的白描手法,为营造悲剧气氛而采用的倒叙手法等。
  以上只是大致轮廓,教学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需要说明的是:专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而变化;专题教学仅用24学时,余下12学时可以实施“表达交流”等内容的教学;这种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教师应对整套教材统筹兼顾,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比较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