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吟诵,让文言教学如此美妙

作者:王 丽




  吟诵是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式之一。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上,吟诵往往可有可无,文言教学出现重讲解分析轻吟诵的倾向。我们能不能既让学生扎实地完成文言学习任务,又轻松愉悦地潜入文境,尽情涵泳,自主体会作品的精妙呢?
  教学《与朱元思书》,我尝试以吟诵为主线,引导学生疏通文意,体会情感,背诵课文。
  
  1.比比谁字音读得准
  首先,我提出举行一次读书比赛,看看谁的字音读得准,给5分钟的准备时间。很快,学生便开始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问题,主动大声地朗读课文。5分钟后,比赛开始,学生都争着参加,一扫平时学习文言的沉闷气氛。有的学生读错了,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大约8分钟后,学生齐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写了些什么?齐读刚罢,学生很快就回答:写的是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和水。由此看来,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是能够自觉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
  
  2.比比谁停顿得对
  先用2分钟时间讲授如何把握停顿。如: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逗号比顿号长一点,接下来是分号、句号、段落间的停顿等。接着,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感悟停顿的要领,时间约4分钟。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学生评价,比较谁的停顿最好。大约5分钟后,学生的吟诵有了一定的层次。
  接下来举例为学生介绍划分句中停顿的方法和符号。如“风烟俱净”一句,“风烟”二字意思相近,指的是江上的烟雾,因此,这两字之间几乎可以不用刻意停顿,而“俱”是“全都”的意思,与前面的“风烟”和后面的“净”,表达的意思都不同,应停顿,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停顿:“风烟/俱/净”。又如,“任意东西”,根据理解,我们很快能够划分停顿:“任意/东西”。但是细看“东西”二字,它实际上表达的是两个意思:“向东,向西”。由此看来,“东西”二字间应该有一个比较小的停顿,因此,这句话的准确停顿应该是:“任意/东/西”。学生们很快明白,句中的停顿有长短之分,大的停顿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划分,小的停顿根据句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划分。
  明确了方法之后,学生开始逐段自读课文,并用符号在书上标注出怎么停顿。而后请学生在班上读,说明自己这样停顿的理由,其他同学评价,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这样,全班再一齐吟诵课文,这次的吟诵就显得更有节奏感了。学生在这个环节的积极性很高,起初划分比较困难,之后渐渐找到了窍门,进度就快了,也更加准确了。
  
  3.比比谁重音读得好
  吟诵要读出感情,必须处理好重音问题。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有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在吟诵的时候,需要通过加重语气来表现。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前一句强调的是富春江山的奇特、水的灵异,因此,“奇”和“异”二字就应该加重语气。“天下独绝”中,“独绝”二字也应该加重语气,“独”还需要读得更突出一点儿。
  接下来,学生开始一句句寻找第一段中需要重读的词语。他们边读边体会,逐渐把握住了。然后,学生自由吟诵其余的段落,分小组讨论哪些词要重读,由小组代表发言,并吟诵给全班同学听,教师适时指导。这个步骤大约用了10分钟。几组读下来,确定了需要重读的词语,然后全班一起吟诵。这一次,学生读得更有情感了,有了一些“吟诵”的味道。
  
  4.比比谁语气、语调、语速读得巧
  要读出一篇文章的情感,还需要注意语调、语气等方面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首先应明确如何把握语速、语气和语调,当词句表现比较明朗、壮丽的画面,或者抒发积极昂扬的情感时,应该读得高亢激昂。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表现了江水的湍急和凶猛,从中不难体会出作者此刻那种激越的心情,读的时候,语气要强一些,语调要高昂一些,语速要稍微快一些。若画面比较柔和静谧,或者抒发的情感较为温婉缠绵,则应该读得低缓轻柔,语速可以慢一点。如“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留恋,“忘反”一词就应该读得舒缓悠长。
  接着,学生开始自由朗读和体会。然后,逐段吟诵,并简要说明心得。最后,全班一起配乐吟诵。此刻,“吟诵”的味道真正出来了,学生融进了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文中的景,景中的美,美中的情。
  
  5.比比谁能背下来
  这篇文章的开篇总写山水,而后分写,分写先写异水,再写奇山,全文呈现总分结构。我让学生边自读边回忆文章的内容与思路,3分钟后,全班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
  这次古文吟诵进行了两课时,学生的感觉是:真轻松!他们没想到自己居然能在老师没讲解的情况下就读懂了课文,并且当堂背诵了下来。
  通过这次尝试,我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吟诵法,能够让学生自主而扎实地完成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和背诵课文等项任务;同时,又能让学生愉悦地进入文境,体会作品的精妙。
  那么,吟诵法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好的教学效果呢?我初步探究了隐藏在“效果”背后的原因。
  ——在“读准字音”这个教学环节,学生不仅做了正音的工作,还自主地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进行了初步感知,这种感知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减少了压力,学习也更加自然和主动。
  ——在“读准停顿”这个教学环节,学生主动疏通了文意。想读准句中的停顿,就要理清句子结构,理解词义。当学生考虑如何读准停顿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对文意的疏通工作。如“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一句,学生最初的划分是:“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后来,他们根据相关知识,将“自富阳至桐庐”的停顿划分为:“自/富阳/至/桐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明白了:“自”是“从”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学生还发现“一百/许里”的停顿是不对的,因为“许”在这里表示“左右”的意思,它与“一百”的关系更为紧密,所以应该读成“一百许/里”。这时候,“许”这个词也就掌握了。不取逐句逐字翻译的老办法,换个新“招”来教,节省了时间,活跃了气氛,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
  ——在“读好重音”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在确定哪个词语需要重读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品味语言,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逐步走进文境。如“水皆缥碧”一句,描写望中所见,水都是清澈的,因此“皆”就要重读。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甚箭”和“若奔”,因为要突出水的湍急。由此看来,“读好重音”实际上完成了内容分析这一项教学任务,同时细化了语言品味,提高了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在“语气、语调、语速读得巧”这个教学环节,学生比较深入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几句,学生读得气势较强,语速较快。他们认为这些句子突出了山的高峻挺拔,作者眺望时的情绪应该是比较激昂,含着欣喜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则需读得舒缓,因为这里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意。学生揣摩吟诵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同时也品味着文章的思想感情。当他们抑扬顿挫吟诵时,也正咀嚼着文章的内蕴,在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教学境界啊!
  ——在“当堂背诵”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吟诵,带着感情反复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记忆,当堂背诵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选择适宜的课文,采用以吟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吟诵中快乐地学习文言,这条教学改革之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其中包含的教学原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