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小插曲也能解决大问题

作者:周赞旗




  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研究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或抱定课本不放松,或想走出课本却又束手无策。学习不是体力劳动,硬逼学生显然不是办法。这样,抓住日常教学中的“灵光一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天,批阅学生日记,发现平时调皮又好强的李明明在日记后附着这样一句话:“老师,考考你:最长的脚。(打一成语)”我略一思索,想提笔写上答案,可又感觉这样做不妥,便停了笔。第二天上课前,我征求李明明的意见:“把你日记中这一内容在班上透露一下行不行?”他当然同意。于是,在下课还剩五分钟的时候,师生进行了以下对话:
  师:各位同学,昨天李明明在日记中给我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一时找不到答案。请大家帮忙,行吗?
  (学生一听,老师也有做不出的题目?立刻情绪高涨起来。)
  师:李明明同学的题目是,(顿一下)最长的脚,打一成语。哪位同学知道,请告诉我。
  (我看了李明明一眼,含笑示意他别急着把答案说出来。)
  生:(纷纷举手)老师!
  师:请××同学回答。
  生:一步登天。
  师:李明明同学,答案正确吗?
  李:是的。不过我还有一题。
  师:哦?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刚才这题,好吗?
  李:这不用解释,大家一听答案就明白了。还是再出一个吧:最遥远的地方,还是打一个成语。
  (很多学生举手。)
  看到学生的兴趣这么高,我趁势引导:“同学们,马上就要下课了。这样吧,大家课后研究一下这两个谜语是怎样设计的,然后每位同学都依照这种思路去编谜语。下周我们的综合活动课就来一场比赛,看看谁的谜语编得多,谁的谜语编得巧,好吗?”
  生:(齐声回答)好。
  课后,学生三五成群地讨论着刚才的问题。此后几天,有关成语的话题成了班级的热点,《成语词典》成了班级中的热门工具书。
  由此,我联想到开学初,几次三番要求学生去掌握一些成语却达不到理想效果,不禁颇有感触:
  第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样的内容,仅仅由于触发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截然不同。开学初学成语,是老师要求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心理上不合作,效果可想而知。而这次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虽然本意不是学习成语,但由于心理上认可,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事后的效果也证明了这次简单的策划非常成功:学生共制作“最……”类型的成语谜语近千条,最少的制作了十几条,最多的有一百多条。
  第二,有些教学目标,像成语积累、日记写作、读书摘记等,看似艰巨繁杂,其实,只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努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就一定能圆满完成。
  第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它的发动点却在课内。成语积累如此,阅读、写作莫不如此。只要占领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语文教育大有可为。
  现在,班上与成语有关的各种趣味活动接连不断,没想到学生日记中的一个小插曲竟帮助我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