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从“投笔从戎”到“携笔从戎”

作者:张江丽




  近年来,随着部队对知识的需求和重视,部队的知识结构层次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新修改的《征兵工作条例》,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且符合条件,可批准入伍。此消息一出,立即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学子们纷纷响应,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
  (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的小李同学,家在西部边远农村,经济困难,为使其上大学,家庭举债2万多元,看到在校大学生入伍既可圆参军梦,又可减轻家庭负担,退伍之后回校就读,学校可酌情减免学费,一举多得,于是决定投笔从戎。(新华网广东频道2004-11-0313:02:38来源:《南方日报》)
  (2)“投笔从戎”大学生参军须以理性问激情2006年冬季征兵工作已经展开。前天(8日),在广州大学城内,大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场面喜人。其实,大学生“投笔从戎”已经不是头一年的新鲜事儿,也不是广东一地的新鲜事儿。最近两年,北京、上海、沈阳、南京等地都出现了大学生当兵的校园新景。(新华网广东频道2006-11-1008:34来源:《南方都市报》)
  (3)12名大学生“携笔从戎”
  8日,哈尔滨商业大学举行“应征入伍大学生欢送会”,12名在校大学生身着“国防绿”,胸戴大红花与母校告别。下周他们将携笔从戎步入军营,正式开始军旅生活。(东北网2006-12-0906:00:59来源:《黑龙江晨报》)
  (4)江苏省高校万余学子踊跃报名“携笔从戎”11月14日上午,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公开征集咨询报名点上,数百名在校大学生簇拥在标有“响应祖国号召,踊跃报名参军”的红色拱门下,积极应征咨询,现场报名参军气氛十分热烈。(新华网江苏频道2006-11-1509:50:00来源:《新华日报》)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表述“大学生入伍”这件事时,不同的报道用了不同的词语。例(1)和例(2)使用了“投笔从戎”,而例(3)和例(4)却用了“携笔从戎”。那么到底哪个词语用得正确呢?“投笔从戎”和“携笔从戎”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投笔从戎”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后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后人把文人从军叫“投笔从戎”。(《现代汉语词典》)例(1)和(2)中的“投笔从戎”正是表达了大学生走向军营这一行为,它的使用是正确的。
  “携笔从戎”,一望而知,是从“投笔从戎”衍化而来的。它套用了“投笔从戎”的结构,运用了仿词的修辞方法,即把“投”换成了“携”。
  《说文解字》:“投,擿(zhì)也。从手殳声。”“擿”即“掷”。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下文云:擿,投也。二篆为转注,巷伯传曰,投,弃也。”从段玉裁的注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投”的本义是弃。在成语“投笔从戎”中,“投”体现了它的本义:弃。
  《说文解字》:“携,提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携”有两个义项:①携带;②拉着。那么,“携笔从戎”的意思就是“带着自己的笔(文化知识)来到部队”。
  这一个字的更换突出了作者表达意思的重点,强调了大学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走进军营,而是带着自己所学的知识投身到军营的建设中去,可见,“携笔从戎”的产生也是有一定的语用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