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厥词”是什么词?

作者:蒋 涛 王红叶




  请看下面几个句子:
  (1)沙龙是不受法国欢迎的人,除非他为自己的厥词作出解释。(《新闻晚报》2004年7月20日)
  (2)(你)不能轻率地断定人家是妄说,是厥词。(《杂文报》2005年2月25日)
  (3)陈水扁又放厥词,诬陷大陆导弹指向全世界。(人民网2005年8月1日)
  (4)日外相麻生太郎放厥词,为参拜靖国神社出歪招。(新华网,转自《新民晚报》2006年6月24日)
  这些句子中的“厥词”让人费解,因为我们听过“大放厥词”这个成语,而“厥词”单用的情况却未见于字典、词典等规范性工具书。根据以上几个句子的语境可以判断出这个“厥词”是“夸大的、不负责任的、荒谬的言词或言论”的意思。但问题是“厥词”是不是一个能够独立运用的词,能否表达类似于“谬论”的意思,如果以上四句中的“厥词”是一种误用,那么误用的原因是什么呢?
  “厥词”的来源应该就是成语“大放厥词”。“大放厥词”(“词”或作“辞”)的源头是唐代韩愈的《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富贵无能,磨灭谁纪?”表达的是极力铺陈词藻,施展文才的意思。又如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可见,这些文献中的“大放厥词(辞)”是褒义的。随着词义的演变,它逐渐变成了一个含贬义的成语,意思是大发议论,夸夸其谈。如巴金《随想录》:“她只读了少得可怜的几本书,就大放厥词,好像整个中国只有她一个人读过西方的作品。”
  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发生由褒及贬的演变后,或许就为一些人凭主观抽取这个成语的一部分来代替使用它的贬义创造了条件。任意抽取成语的一部分来代替原来那个完整的成语已是犯了成语使用的大忌,因为这破坏了成语的完整性。而且“厥词”并不是“谬论”的意思。“厥”是代词,相当于“其”,《尔雅·释言》:“厥,其也。”如《汉书·晁错传》:“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词”即言论、言词。所以“厥词”照字面理解就是“他的言词(言论)”的意思,这是毫无贬义可言的。
  另外,在“厥词”前是根本不能加物主性代词的,因为“厥”本身已有指代性质,加上则重复累赘。
  总之,这四个句子共同的错误都是没有弄清“厥词”是什么词这个问题。其实,“厥词”根本就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偏正关系的组合,完全没有类似于“谬论”的意思,也不能作为“大放厥词”的替身而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