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点评

作者:苏盛葵




  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考纲”)是对语文新课程进行学业纸笔验收的纲要性文件,对一线教学的引领作用丝毫不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语文课程标准。制订和颁行新课程考试大纲,是一项创造性工程,经过了多方面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作为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特定过渡时期的评价方案,新课程考试大纲在我国语文高考历史上迈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一步。
  新考纲遵循“渐变”的原则,在以往语文高考的基础上作出了适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1.倡导选择性——考试内容上增设了选考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新考纲在考试内容上专设了选考内容,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块,让学生任选一类作答。这种设置让学生有了选择答题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特征,有益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突出并呼应了高中语文新课程“选择性”的特点。这是新考纲中最大的亮点和创新点,也是我国语文高考历史上一次质的跨越,由此改变了我国语文高考试卷的结构。试卷由以前单一的必考变为必考、选考两部分,必考的内容既可以是必修的,也可以是选修的;选考的内容既可以是选修的,也可以是必修的(写作放入必考)。这是考试结构的创新,对应了新课程的课程结构。
  2.正式将探究能力列入能力考查点。
  新考纲在考试能力一项中新增了“探究”一项,并解释说:“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在选考部分的能力陈述中,将“探究”能力细化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分析起来,可分为评价探究和创新探究两种考查角度。这种考查,是语文课程演进中课程价值观的重大提升,契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是新考纲在考查要求上最大的亮点。
  3.崭新的文本类别标准重构了文体考查体系。
  传统考试以记叙、议论、说明等文体贯通阅读与写作,沿袭的是文章学的文体概念。新考纲坚持以课标中的文本类别统领阅读、写作,以“文学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类别作为阅读和写作的考查序列,这种分类,对应了高中语文“审美”“应用”“探究”三种能力目标,也是一项历史性的突破。
  4.将实用类文本列为考试内容,强化了语文学科的实际应用功能与生活化特征。
  长期以来,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节、学不能致用的问题困扰着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新考纲提出的实用类文本考查的要求是:能写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一考查要求突出了语文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切合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从工具性的角度强化了学科属性。
  5.淡化机械记忆的内容。
  新考纲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放在古代诗文阅读部分,不再提出“识记文学常识”的要求,不再将以前规定的“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外国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纳入考试命题要求,减轻了考生纯粹记忆的负担,符合课改精神。
  新考纲将原大纲“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改为“语言文字应用”,这一改动符合新课程突出应用的原则。以前规定“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新考纲改为“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另外,新考纲对识记字音的要求增加了“常见字”的限制,范围大大缩小,更加科学可行。
  6.强化汉语文书写基础,将错别字的多寡作为作文评分的一项标准。
  新考纲在写作部分指出:“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这是极其罕见、十分“严酷”的扣分措施,有专家称之为“一副猛药”。这项评分标准自然是源于目前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差、错别字泛滥、语文基础能力下降的现实,是用高考指挥棒来引导中小学加强汉字教学、提高汉字应用能力。
  制订新考纲确定新的考试内容与考试结构,是新课程实施后的第一次,是语文高考改革的重大举措。但相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来说,新考纲只能算是考试改革进程中一种过渡产品,远未实现新课程考试评价改革的目标。正如一些语文教育界人士所说的那样,新考纲较以前的考纲“没有什么变化”,与老高考“差不多”。无论在考试形式上还是在考试内容上都没有多大变化。在总体导向上对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也呼应不够,对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对教学改革的启发、引导缺乏力度,消减了新课程的创新性。还有一些改革措施需要继续探索,如:过程性评价项目及结果何时能作为录取权重也列入考试大纲;如何科学确定必修、选修之间的考试比重;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怎么才能进入必考内容;试题的选择题量为何居高不下;等等。从考试改革的发展要求,从人们对高考的期望,从语文学科的变革规律上看,新考纲还肩负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