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美国母语教材的作文编写策略
  美国母语教材种类繁多,内容复杂,设计新颖,编写理念相当先进和现代化。欧治华的《美国母语教材的作文编写策略》一文通过对美国四套母语教材(由同心出版社推出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加利福尼亚初中综合母语教材《语言》,高中综合性语言教材《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以及亚利桑那州高中写作教材)的探讨,认为它们在作文编写方面都极其重视认知指导,全方位体现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很多思想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全方位实现作文与生活的联系。(1)关注广泛的写作活动范围。美国教材中写作活动触及的领域异常广泛,从日常家庭、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诸如人类历史、语言变迁、社会关系、商业贸易、科学技术、人体生理、天文地理、生态环境、文学艺术、大众传媒等,无所不包。写作思维的视角从弘扬民族文化、个性与生活,到强调发展多元文化,尊重种族、宗教和性别的差异,关心世界和平与环境保护,研究高科技发展等,无所不及。写作训练的体裁适应学生人格形成和生活发展的需要,有自传、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也有现代生活广泛需要的日志、书信、报告、建议、电报、广告词、科幻故事、新闻消息以及用法说明等。(2)重视写作情境的创设。美国教材编者竭力使学生的写作活动富有趣味性,给学生展示一个个具体情境,刺激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为增添情趣,教材还配有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图像。其中照片多是名胜、事实、实物;插图有素描、工笔、版画、速写、漫画等,有彩色有黑白,量多而质优。(3)鼓励写作中的对话与合作。美国课程标准这样介绍:“作文写完后,如何让其他人分享你的成果:你可以大声朗读给同学听,读作文前,请同学们仔细听,并让他们预测结局;你还可以把你和其他同学的作文一起装订成班级作文册。”《语言》中的“人物描写”案例就全面体现了师生合作与生生对话:修改时要求把草稿大声读给伙伴听,与伙伴讨论;写好后,将作文读给同学听,并听一听其他同学写的人物描写;然后,告诉同学是从哪儿找到这本书的;听其他同学读时,要将感兴趣的书目记下,以便将来阅读;然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编辑技巧修改、编辑一篇草稿,并分小组讨论草稿。2.注重写作的认知指导策略。美国母语教材非常注重按构思、写作、修改等环节来指引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对每一个环节都有详尽的、操作性强的步骤。(1)呈现简洁、易操作的写作知识。把知识融入写作实践中,使知识直接指导具体的写作活动。(2)选取多角度、多形式的范例。(3)设计详尽可行的修改、评价步骤。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6期)
  
  提高中学写作教学水平的策略
  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之一。今天,“作文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教师和学生。郑友霄和章国华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学写作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探索:1.还学生以话语权。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课堂上讲得最多的是主题要求、写作技巧与写作规定。这种从书本上硬搬下来的由外在理论构成的习惯性的作文要求,使学生在作文中不自觉地处于一种严重失语状态。写作其实是一种自发的交际行为,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天性需要。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中,学生的这种天性往往很早就被剥夺。学生话语权问题,是一个教学机制的转换问题。理论固然具有指导的价值,但理论的规定性越多,实践的自由度就越小;对写作这种非常个性化的行为,理论的使用是基于学生实践需要的。学生自主话语权的确立,就是主体性的确立;主体性一旦确立,人的写作的源本天性就会得以正常显现和发挥,合宜有用的写作理论就会发挥最大功用。2.立体感受文字。对文字的深刻感受能力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文字感受能力的培养必须仰仗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只要学生生活丰富了,写作能力就会自然提高”的看法是对写作教学新的误解。学生缺少的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写作的直接来源是对生活进行整理加工的文字系统,间接来源或终极来源才是生活。3.深度模仿。深度模仿作文操作策略,就是突破传统写作的修辞与结果模仿,进入语言思维过程的模仿,进入语言运用规律过程的模仿。不但要看到语言表达了什么内容和信息,更应该关注它是如何传达这些信息的。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
  
  日本和美国课例研究的差异
  程可拉和胡庆芳的《日本和美国课例研究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日本和美国课例研究的差异:1.达成目标:宏观、长远——具体、短期。在日本,当教师们针对一个有待改进的目标达成一致时,课例研究也就开始了。这种改进的目标通常被称为“研究重点”“研究主题”或“重要目标”。如:(1)确保学生的基础学业能力,培养独特性,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促进体现上述意义的教学;(2)让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3)使教学能够吸引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美国开展的课例研究主要倾向以下几方面:(1)课例研究的目标集中在学业结果方面;(2)课例研究目标的确定者是课例研究的领导者,而不是参与课例研究的普通教师;(3)课例研究的目标是达到一个具体的考试成绩。2.课例内容:教学难点——考试重点。在选择课例研究学科时,日本教师通常是:(1)学生学习的薄弱学科;(2)目前学科教师认为难以施教的部分;(3)现在变化较大的学科;(4)强调日语和数学学科的课例研究。在美国,大多数课例研究集中在数学学科,有一些课例也关注科学和语言艺术。3.课堂观察:研究学生——评价教师。日本课例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教师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彼此的行为方面收集证据。美国教师的课堂观察传统则是注重教师的行为,而较少对学生行为进行广泛研究。4.研究手段:现场观察——技术辅助。在日本,教师有时跑到几百英里之外的地方去观摩研究课。录像带、文本案例、教案、照片和学生作业也常常用作参考,但是,这些材料只是一种补充,而不是一种替代。比较而言,美国的教师很注重开发电子式和录像带式的课例研究,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课例研究对于分散的教师而言更加方便,在时间安排上也比较灵活。
  (《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阅读教学要留有“空间”
  阅读教学是学生触摸文本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获得思想启迪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是需要空间的,阅读教学同样需要空间。周星环在《教学要留有“空间”》一文中提出:1.留有学生阅读的空间。(1)初读课文,教师不必有太多限制,不必给学生认知支持,要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阅读中获得快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以自读为主。进入课文重点部分学习时,首先要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不提思考问题,不以齐读代替个人阅读;接着对学生的自读进行检查或评价,顺学而导;最后学生熟读课文,积累语言。2.留有学生思维的空间。(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学生进入了积极思维状态,教师的适度点拨才可能使学生有真切的体验。(2)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习课文时,问题指向的空间要大。(3)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3.留有学生练习的空间。(1)留有“说”的思考空间。说的内容要精心选择,不宜多。(2)留有“写”的思考空间。教学中要注意读写结合,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基础教育》2006年第7期)
  
  课外阅读的组织方式
  张召栋在《课外阅读的组织方式》一文中指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组织课外阅读:1.教师推荐与学生搜集相结合。这样做,一是可以让阅读内容具有真正的开放性;二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积极性,形成自主积累的内驱力;三是可以形成真正的鉴赏能力。把选择的机会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遍览佳作,让他们在价值判断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鉴赏力。2.优秀作品、古诗文的课外阅读采取抄、读、背、析相结合的方式,把手抄、口诵、理解、记忆有机结合起来。“抄、读、背”对初中生来说容易做到,“析”对不少学生来说有难度,需要教师相机指导。3.利用第二课堂时间,每周举行一次阅读交流会。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