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巧预设 导学法 激兴趣
作者:陈怀朗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
虚词、实词、句式、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学习的难点;但学习文言文不只是要掌握好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品味、学会鉴赏,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感染。《卖油翁》文字浅显,情节简单,其中蕴涵的道理也不难理解。基于此,陈老师注重教学预设,巧妙安排。课外,落实预习,学生自读,识字解词,读通内容,发现疑难。课内,从整体感知入手,设疑、质疑、解疑;重视诵读吟咏,以读促思,以思促读,学生通过反反复复的读、不同形式的读——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潜入文本,感悟内容,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明白文本的要义。
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将文言知识视为“畏途”。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讲究策略与方法,在扫除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对文本的关注上,使他们被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情节、感人的形象所吸引,从而萌生求知的欲望,那么,最终“畏途”将变“坦途”。
二、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通常短小精悍,细加咀嚼则又回味无穷。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教益,全在教师的“导”。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如果“导”得有方,“导”得到位,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上,陈老师时刻关注学情,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相机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以达到让学生沉醉于文章蕴涵的情智之中,进而把学生摆渡到一个有理想、有情感的彼岸的目的。
首先,抓住关键问题质疑。
从学生预习的疑难问题中归结出三个问题再次抛给学生:1.为什么以“卖油翁”为题?2.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卖油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三个问题是阅读文本的关键,引导学生从这些问题入手,抓住了要害。
其次,问题的提出呈层递式。
从感受人物形象到感悟故事内容再到理解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不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至融会贯通的动态过程中。
还有,教会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评价人物。
初中生通常比较感性,评价人物往往只用“好”与“坏”来区分,因此,对卖油翁与陈尧咨,用一褒扬一贬斥作评价也不足为怪。陈老师则善于借助个别学生的独特见解加以引导:1.引史料,将历史上的陈尧咨与文中的陈尧咨进行比较,指出其可爱之处;2.以文中作者对陈尧咨的称谓“康肃公”来说明他也是个人物,有一定的名气,受到人们的尊重。学生由此明白“理解人物应一分为二,客观看待”的道理。
三、引发探究,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引发探究,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是陈老师教学《卖油翁》的又一特色。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学生经历、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理解也就不尽相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加深体验和理解。同时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修正自己的判断、观点或产生新的见解,促使阅读不断走向深入。如,对卖油翁与陈尧咨这两个人物,多数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读出他们不同的特点,表明自己的感情倾向,进而对文意有较全面、准确的理解。当然,个性化阅读不是“放羊”,它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有的学生觉得陈尧咨是个反面人物,陈老师的一句“陈尧咨是反面人物吗?”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从而使他们认识了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进而明白了故事所要说明的“熟能生巧”的道理。
最值得一提的是,个别学生觉得陈尧咨可爱,他们不但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情节来证明,而且能用课外查找的史料进一步说明,对此陈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了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学生身心放松、沉浸其中,易于形成独特深刻的见解,对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也能够大胆地提出,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显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教学的预设、学法的引导、兴趣的激发,将为学生的学习引来源头活水;这样一种灵动的、充满活力的教学,足以吸引住学生,让他们爱上文言文。
但本堂课似乎在引导学生探索、挖掘文本内涵方面有余,而在点拨、指导学生文言知识方面略显不足。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是阅读理解的保证,这是毋庸讳言的。教学文言文,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积累一些有关的知识,这一意识千万不可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