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有”“无”在古典诗词中的妙用

作者:许晓平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以韵律工整和意境优美取胜,尤其是近体诗,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古人善于在古诗中运用意义相对的词以营造意境,“有”“无”就是一组看似平常实则给古诗增辉不少的词。这组看似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词,能在诗人笔下用出无穷魅力。
  在写景抒情诗中,诗人善于将“有”“无”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自然景观中以营造完美的意境。如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有声”“无语”很好地将静与动结合起来,达到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梅尧臣《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描绘的“看水”时所见岸旁之景,更是备受赞誉。作者选取了最能代表江南水乡春色的野凫,“野凫眠岸”本是常见现象,但作者却想象它“有闲意”。第二句写岸旁老树,春深着花,此亦乡村常见之景。“老”者往往“丑”,但作者却强调它“无丑枝”。一“有”一“无”不仅给平常村野增添了几分春色,而且反映出作者的心情。
  在一些托物言志诗中,诗人往往有意突出两物之间的差别,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抒发自己强烈的是非感与价值观。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通过塑造“无附枝”而“有通理”的孤桐形象,抒发对高尚正直者的赞美与对世人的呼吁,同时通过“有”与“无”的对比,更加明确自己的是非观。吕本中《春日即事》“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自无知”:虚写“乱蝶狂蜂”与“兔葵燕麦”“有意”与“无知”,实写它们都无法理解作者在春日病中的孤寂,渲染作者孤独无助的心境。
  诗人善于将人生的况味用“有”“无”来体现。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叙述自己的身世,该有的没有,而且一无所有,不该有的却全有,又“老”又“病”;“孤舟”更是代表了他平生所有的家国之思。这“有”“无”的对比,给全诗增加了无穷的张力。又如陆游《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表达了自古以来“升沉无穷”,而人生无论“愚智”都是“有限”的。“无穷事”与“有限年”的强烈对比,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颇有相似之处。
  王维《李陵咏》“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通过“有报”“未能死”的对比,揭示“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的英雄的悲剧命运,为历史人物唱悲歌。与此感叹颇为相似的还有白居易《赠樊著作》“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叹惋人物的有才而无所用。
  诗人还善于将情与景对立起来,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爱情受到了阻隔,爱情双方并无彩凤那样的双翅,得以飞越而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自有一线相通。先抑后扬,“身无”与“心有”相互映照组成一个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相爱的双方不能会合,本是巨大的痛苦,但身不能接而心却可通,却是莫大的慰藉。诗人所要表现的,并不是单纯的爱情被阻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欣喜,而是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安慰。
  白居易《晚春沽酒》写道:“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春去有来日,我老无少时。”自然界春去有来日,但“我”老了却再无年少时。以自然的永恒反衬人生之短暂及人之渺小。写出时光无情、年华易逝之感。
  一对简单至极的词却能生发出如此摇曳多姿的含义,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代诗人的妙笔和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