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课堂导入语与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作者:李卫东 荣维东




  第三,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教学切入点要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现状和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最优化的教育策略,恰当切入,架起学生、文本、教师互动建构的立交桥。具体地说,从学生出发选择切入点,首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以教材为依托,系统把握,面向所有学生。其次要寻找学生求知的兴奋点、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究文本对话的摩擦处、矛盾处、困惑处。教学是师生交流对话的平台,有交流就会有分歧,从这里切入、扩大、拓展,课堂才能精彩纷呈,收获“无法预约的精彩”。
  另外,选择教学切入点还要注意两点:其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往往切点越小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如教《荷花淀》,若直接从爱国主义着手,势必枯燥乏味,若从小说中的典型景物“荷花”,或人物的语言入手,就会使教学增色不少。其二,要透辟深刻,恰切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会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
  
  四、课堂导入语与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一)课堂导入语的设计策略
  1.设疑引入法。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教师上课伊始若用启发质疑的方法,可使学生思维立即进入活跃状态。如于漪老师执教《孔乙己》一课的导语: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是怎样的艺术形象?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会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来读一读这篇小说吧,读过以后,我们会得到正确的解答。
  2.释题入课法。文题是课文的眼睛。从解析题目入手导入新课,简洁而实用,既可直入正题,又可同时拎起全文。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文题含蓄蕴藉的作品。
  3.背景介入法。有些课文离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课前简要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能为文本的阅读提供知识框架和理解支架。如《最后一次演讲》就以背景导入为宜。
  4.情景渲染法。有的课文情感色彩浓郁,教学时,宜从情感导入。教师以感情充沛而富于渲染力的语言,营造一种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利于学生潜心领悟文本。
  5.随机导入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结合教学进程,随时捕捉身边的生活资源,或利用课前的突发事件,或利用周遭的人和事,便于学生获得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会收到别开生面的效果。
  6.课件展示法。预习时教师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收集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字或图片资料,运用这些资料制成课件,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好办法。
  7.要点提示法。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地提示出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以此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这种简捷实在的做法在日常教学中也可运用。
  (二)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
  1.文眼切入的策略。文眼是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比如鲁迅《社戏》中的最后一段文字:“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从此切入,提出问题:“那夜似的好戏真的好看吗?”倒嚼甘蔗,进而中间开花,最后把握全篇。
  2.关键词、句、段的切入策略。关键词或关键句指的是能够集中揭示中心、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文章风格的词语或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神经中枢或信息节点,具有发散和贯通文章的作用。常见的切入课文的“关键句”有起始句、主旨句、过渡句、矛盾句、总结句、蕴藉句等。关键段指表达文章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精要语段,连接文章的过渡段以及文章的首尾段。教学切入时抓住重点语段,可以化繁为简,重点突破。
  3.质疑切入的策略。学贵有疑,质疑是有效阅读的手段。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总会发现文章的疑点,这些疑点有的被学生消化了,有的却遗留在学生脑中,这些问题最适合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4.线索切入的策略。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及线索。线索可以是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线索提示行文方向,标示作者的思路,串连组成课文的丰富材料。从线索切入,可使散珠成串,纲举目张。
  5.结构切入的策略。任何文章都有它独特的结构形式,从文章的结构切入,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路,了解段与段之间、段与篇之间的关系,理清叙述顺序,把握重点内容。
  6.比较切入的策略。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不同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具体的策略并不是僵化机械的,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灵活选择,综合运用。如教学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就可有多种选择:
  1.从演讲思路上切入:明确本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
  2.从文本比较上切入:把本文与已学的《纪念白求恩》比较。
  3.从语言特点切入:本文的人称代词和指称人的名词用得极多却很有分寸,不同表达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特殊的意味?
  事实上,一篇课文教学导语和切入点的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为二者时或分行时或重叠。然而,无论导入还是切入,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们既不能迷恋桃花林,也不能盲动而不得门径,更不可进入桃花源就走马观花。一名好的导游,应既对美景烂熟于心,对游览线路了如指掌,又对游客的需要清清楚楚。教师深厚的学养、高超的教艺和创新的思维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