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语文智慧·智慧语文

作者:陶妙如




   个人简介
  
  陶妙如,女,湖南师大教育管理心理专业研究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中学语文专业学会理事,长沙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主持的课题《学生自主赏析模块学习方式研究报告》获湖南省2003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长沙市友谊奖。《走进史铁生》一文获2006年度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参编教育教学类著作多部,并出版了教育专著《让爱智慧》。
  给自己的建议:学会吸收,学会释放。
  给自己的要求:无愧于这块土地,让人生从此升华!
  
   教育观点及案例
  
  让古文教学鲜活起来
  “语文学不学,问题不大,考试总能考九十来分。”有学生这样说。
  “古文容易学,把文章读通,掌握了古汉语知识,考试就没问题了。”也有学生这样说。
  “语文学科没有地位。”“学生学语文没兴趣,也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学语文。”老师们这样说。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认识?有人说,这是高考造成的。
  其实,这是我们教师自己造成的。为了应试,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点的落实,关注浅层次的学习效果。就拿古文教学来说,大都是先读通再翻译,再梳理文言知识,最后与高考链接。这样,这些有机体被分解成了一个个无机元素,原本起伏有致、优雅动人的旋律被拆解成了一个个单调的音符。如此,教之迷茫无序,学之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语文课堂的妙境又怎会出现呢?
  语文是智慧的载体,要让教学鲜活起来,教师须用智慧。在此,我以文言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
  
  一、从《过秦论》中看“管理法则”
  什么是管理,怎样才是有效的管理,怎样才能成为杰出的管理者?今天我们就一道来探究秦王朝盛衰的原因。
  1.教学第一步:历史的天空
  利用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动态画面,引发思考:
  (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天下分久必合。
  (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
  (4)陈胜起义,秦二世亡,为什么?
  2.教学第二步:政治家的结论
  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原因,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通过交流标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教学第三步:文学家的分析
  (1)学生根据注释读议秦孝公一节,然后填写表格。
  
  “席”“包”“囊”在这里有何语法意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读得起劲,议得更有特色:
  “这显示出秦孝公雄心勃勃,咄咄逼人。”一学生说。
  “‘固守’就是死守,说明秦孝公恪尽职守,凸显他超强的凝聚力和控制力。”又一学生说。
  “这里暗示他是仁义的,”另一学生补充说,“‘内立’‘外连’,使秦‘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显示出超人的远见和策划能力。”
  还有学生说,秦孝公的治理采用了我们学校“外树形象,内练功夫”的做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梳理出成功管理者的特质是:有雄心、有气势、有魄力、有凝聚力,还要有超人的远见和超强的策划、控制能力。
  (2)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二节,找出“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五位国君”的管理策略。他们归纳得出:
  第一、懂得继承。第二、勇敢面对挑战。
  写诸侯人之众、将之广、心之齐、谋之深、志之坚,秦最终没费一矢一镞,而致“诸侯已困”,隐约写出秦的发展是有赖“仁义”之策的。
  4.教学第四步:我们的推断
  秦始皇是怎样治理的?他该怎样治理?
  如此,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层层解剖中,明白了这篇“古今第一盛气文章”“仁义治天下”的要旨,懂得了“打江山不易,保江山更难”的道理,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也就不言自明了。
  5.最后一步,考试与探究。探究题:清朝是一个马上征战而立的王朝,他们在治理上有什么特色?
  高中生渐趋成熟,教师应在提高其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他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二、从《鸿门宴》中看“示弱策略”
  “楚汉相争”自“鸿门宴”始,怎样让文本生辉,让学生汲取“桌上较量”的智慧呢?
  我用刘、项观秦始皇出游的反应导入: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都想“如此”,会怎样发展呢?
  刘、项各是怎样布局的,在用人上各用何方式,刘邦采用了怎样的策略来应对强大的项氏集团?按人物来组织专题研究。
  1.从刘邦的言语看宴会取胜的绝招。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言语之诚,语气之谦卑,让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面对强大的项军,刘邦采用了什么策略?
  “示弱”是刘邦在这次交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
  向人示威,人人都会;向人示弱却只有少数人才做得到。示威能得一时之利却往往很难成就最终的成功者;忍让,不逞能,不占先,即使相争时也退让,麻痹对方,最终却会获得成功。面对强者,暂时示弱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什么时候示弱,在什么场合才示弱更是一种智慧。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对手项羽。
  2.从项羽的个性看楚汉发展的趋势。
  学生读课文,品味关于项羽的词句。
  听人言,“项羽大怒曰”;听项伯游说,“项王许诺”;听刘邦言,“籍何以至此”。一个易怒、毫无政治远见、胸无城府的武夫形象赫然在目。
  看鸿门宴的座次可知:项羽自高自大。在此链接: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宴席四面的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上,项羽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面对范增举玦,项羽流露出妇人之仁。
  面对樊哙闯入,项羽完全是以一种武士赞武士的心态对待,毫无统帅的敏锐。
  3.从樊哙的说辞中,看刘邦集团的准备。
  樊哙的说辞与刘邦如出一辙,君臣真的如此同心,还是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呢?
  无论是何种情况,刘氏集团内部团结、准备充分,既能按既定方针行事又能灵活变通是非常明显的。
  4.最后,用刘、项二人的诗句来总结: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性格决定成败,管理者的个性不同,决策也不同,结局也就不同。
  学习《鸿门宴》后,一位学生在学习反思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面对飞快发展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头脑的发展。
  最容易失去理性的时候,就是自己固执的时候,有人失去理性必是有理性人的努力。
  永久的沉默必是废铁,应学会有进,有止。
  
  三、从《诗经·氓》中看爱情走向
  我这样开始教学:请同学们朗读《关雎》(初中时已学),并说说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爱情是怎样的。
  “甜蜜的”“热烈的”“深情的”,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我笑问:“有没有‘放肆的’呢?”学生笑答:“是文雅的。”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就这样说,爱情就应该这样。今天我们来学诗经中另一首《卫风·氓》,看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围绕一个“情”字,看到了“初识时的缠绵之情”,读出了“允婚后的渴望相聚之情”,也看到了“婚后的奉献之情”,更体会到了“被弃后的痛悔之情”。最后得出结论: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