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高中语文教材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删改
作者:付振华
第一种情况,规范用字。编选者依据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对小说中的用字进行了改动,如将“展转”改为“辗转”,将“不可挫过机会”中的“挫”改为“错”,将“抽替”改为“抽屉”,“恸哭”改为“痛哭”。这是整理通俗文艺书籍的常见做法,无可非议。
第二种情况,删去一些穿插在叙事中的诗歌、联语。共有七处:
(1)从来海水斗难量,可笑虔婆意不良。料定穷儒囊底竭,故将财礼难娇娘。(教材“做猪做狗”以下)
(2)道出二句:“不信上山擒虎易,果然开口告人难。”(教材“公子含泪而言”以下)
(3)鲤鱼脱却金钩去,摆尾摇头再不来。(教材67页“离了虔婆大门”以下)
(4)正是:他日重逢难预必,此时分手最堪怜。(教材“各各垂泪而别”以下)
(5)怎见得,有诗为证:千山云树灭,万径人踪绝。扁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教材“狂雪飞舞”以下)
(6)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教材“与公子携手下船”以下)
(7)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教材“一旦葬于江鱼之腹”以下)
这种诗歌、联语向来为一些小说研究者所诟病,一般认为它们打断正常的叙述,又往往尽是空话套话,于情节展开、人物刻画完全无益。然而,这些文字至少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表明说话艺人的存在。这篇小说虽非说话艺人的底本,却尽力模拟说话艺人的口吻。以上引文除第(2)条和第(5)条,都出现在一段叙事的末尾,这些文字看似蛇足,却起着绘声绘色、加强讲述,激发潜在听众的感情,并引导他们的道德判断的作用。同时,这些文字既使讲述节奏分明,又使潜在听众有回味的余地。若以现代小说的标准要求,这些文字固不可取;若以话本、拟话本的标准要求,却正是当行本色。
第三种情况,删去首尾两大段颂圣和宣扬果报的文字。
小说原文开头一段“颂圣”:
扫荡残胡立帝畿,龙翔凤舞势崔嵬。
左环沧海天一带,右拥太行山万围。
戈戟九边雄绝塞,衣冠万国仰垂衣。
太平人乐华胥世,永永金瓯共日辉。
这首诗,单夸我朝燕京建都之盛。说起燕都的形势,北倚雄关,南压区夏,真乃金城天府、万年不拔之基。当先洪武爷扫荡胡尘,定鼎金陵,是为南京。到永乐爷从北平起兵靖难,迁于燕都,是为北京。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自永乐爷九传至于万历爷,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这位天子,聪明神武,德福兼全,十岁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处寇乱。那三处?
日本关白平秀吉,西夏哱承恩,播州杨应龙。平秀吉侵犯朝鲜,哱承恩、杨应龙是土官谋叛,先后削平。远夷莫不畏服,争来朝贡。真个是:
一人有庆民安乐,四海无虞国太平。
话中单表万历二十年间……
这一段夸耀燕都形胜,赞美明朝历代皇帝,的确是封建糟粕,删去后也不影响正文故事的展开。但这一段恰恰包括了话本、拟话本小说结构的两个要件:“篇首诗”和“入话”。篇首诗犹如戏剧角色的出场诗,既显示说话艺人的才学,又吸引潜在听众的注意。入话则有“静场”和“等客”的功用。本篇虽非真的“说话”,不必“静场”和“等客”,却具有充分的说话艺术的形式感,这一段就显示了“说话”所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的节奏、层层铺叙的手法、娓娓道来的效果,完全不同于现代小说的单刀直入。这段对燕都形胜的描述还给故事提供了背景,赞美万历皇帝的武功又引出纳粟入监之制,为李甲的出现做了铺垫。
小说原文最后一段讲“果报”:
……奄奄而逝。人以为江中之报也。
却说柳遇春在京坐监完满,束装回乡,停舟瓜步。偶临江净脸,失坠铜盆于水,觅渔人打捞。及至捞起,乃是个小匣儿。遇春启匣观看,内皆明珠异宝,无价之珍。遇春厚赏渔人,留于床头把玩。是夜梦见江中一女子,凌波而来,视之,乃杜十娘也。近前万福,诉以李郎薄幸之事。又道:“向承君家慷慨,以一百五十金相助,本意息肩之后,徐图报答。不意事无终始;然每怀盛情,悒悒未忘。早间曾以小匣托渔人奉致,聊表寸心,从此不复相见矣。”言讫,猛然惊醒,方知十娘已死,叹息累日。后人评论此事,以为孙富谋夺美色,轻掷千金,固非良士;李甲不识杜十娘一片苦心,碌碌蠢材,无足道者。独谓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有诗叹云:
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
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
上段被删去的末句“人以为江中之报也”点明“恶有恶报”;下一段又写杜十娘鬼魂报答柳遇春,证明了“善有善报”,坐实了前文杜十娘对柳遇春说的“异日我夫妇必当重报”。“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观念固不足取,却是传统小说结构故事的一种方式,因为有最后一段,故事情节才完整,潜在的听众才不失望;因为有最后这一段,杜十娘的有情有义的形象得到了加强,柳遇春这个角色也有了交代。“善报”情节之下是一小段“后人评论”文字,这段文字引领潜在的听众回顾全篇故事,做出道德评价,是典型的说书散场式的结尾,让文化修养不高的听众得到充分的满足。而最后的“篇尾诗”又好像是这个故事的余音,故意把一个悲愤的故事说得云淡风轻,好让听众平息激动的心情,回到真实的生活里去。
第四种情况,删改涉嫌色情和有辱女性尊严的段落和字眼。
小说原文在叙述李甲遇到杜十娘之后,“误落风尘花柳中”以下一大段叙述十娘出身的文字被删除了: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院中传出四句口号来,道是:
坐中若有杜十娘,斗筲之量饮千觞;
院中若识杜老媺,千家粉面都如鬼。
却说李公子,风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怀,一担儿挑在他身上。那公子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与十娘一双两好……
这段文字既有“破瓜”这样刺眼的字眼,又写到了雏妓的丑陋现象,而且还写出杜十娘使“公子王孙”们“情迷意荡”,写出李甲喜欢十娘是因为“美色”,十娘喜欢李甲也和他的“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有关。这些似乎都构成了删削的充分条件。但“十三岁破瓜”这样的丑事既是当时社会的现象,也是我们民族历史的污点,又是杜十娘的悲事,是杜十娘看尽世态并最终投水的原因之一。这并不影响杜十娘的美好形象,反而会使读者更加同情她、尊重她,反而显出她“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和真心爱恋李甲的可贵。写足杜十娘的女性魅力,李甲对她的沉迷及孙富的企图就有了根据;写李甲是被杜十娘的外貌所吸引,后文李甲的薄幸也就容易理解;至于杜十娘除了“忠厚志诚”,也喜欢李甲的“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那才是正常的人性。而且,从传统小说的写法上看,一般主要人物都必须交代出身,交代了才首尾完整。
另有一些关于男女关系的词句也被删改。
如(圆括号表删去,方括号表改为):
老布政在家闻知儿子(嫖)[逛妓]院
道李公子(是风流浪子,)迷恋烟花
李公子心上也牵挂着(婊子)[十娘]
十姊(为风流领袖,)今从郎君去
以上多与称谓或观念有关,删改时尽量把粗俗的词改得文雅,把轻薄的词删除。
又如:
(纤纤玉手,)揭起舟旁短帘
(魂摇心荡,迎眸注目,)等候再见一面
花钿绣袄,极其华艳,(香风拂拂,光彩照人)
以手招孙富(。孙富一见,魂不附体。十娘启朱唇,开皓齿)道
以上都写到女性之美艳对男性的影响。
又如:
乃收拾杯盘,(为公子解衣就枕)
十娘(抱持公子于怀间,)软言抚慰道
十娘(放开两手,)冷笑一声道
必当诉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欢乎)
以上与男女同居有关的词句都被删除。
上列关于男女关系的词句或平实或夸张,其实绝无一点色情描写。“乃收拾杯盘,(为公子解衣就枕)”及以下两处删削明显削弱了杜十娘的温柔而刚烈的形象。
总体来看,编选者在删改过程中,既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不能容忍颂圣、果报和涉嫌色情的文字;又坚持纯正的文学口味,所以删去了啰唆而不着边际的文字。(这两类文字往往是重叠的。)然而,这是以现代的思想去要求古人,以现代的小说写法去要求明代的拟话本。这样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有意无意地拔高了杜十娘的形象,似乎她不是一个妓女;提纯了杜十娘与李甲的关系,似乎他们“男女授受不亲”。对于有关妓女字眼的删改,表面看起来是尊重杜十娘,实则是不敢面对一个妓女也会有崇高人格的事实,骨子里仍然是不尊重女性。对性的盲目恐慌,更是不健康的心态。二、使学生看不到拟话本的完整结构和特点,以完全视觉化的现代小说观念去苛求介于听觉和视觉之间的明代拟话本,这可能会误导学生对古代小说的认识和评价,不利于古代小说教学的深入开展。
在不能改动教材的条件下,笔者建议教师把删改文字补出并发给学生讨论。讨论可围绕以下三个系列问题进行:1.删改前后人物形象是否有变化?杜十娘的美好品格和她的妓女身份有何关系?2.开篇为何要颂圣?如何看待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描写?3.拟话本的文体特点如何?入话有几种情况?首尾及行文中穿插的诗词有何作用?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朱一玄、宋常立校注《警世通言》(足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