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与“舞殿冷袖”

作者:谢质彬




  杜牧《阿房宫赋》中有这么一段: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什么是“歌台暖响”,什么叫“舞殿冷袖”?这是一个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疑难问题。
  《古文观止》的选编者吴调侯、吴楚材注:“临台而歌,则响为之暖,如春光之融和;舞罢闲散,则袖为之冷,如风雨之凄凉。”
  《新编高中文言文译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注:“歌台:即‘歌于台’,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在)……‘舞殿’同。暖响、冷袖:均为偏正词组。……响,名词,歌声;袖,舞女的袖子;暖、冷,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暖、使……冷。”
  前一种注解将“暖响”释为“响为之暖”,将“冷袖”释为“袖为之冷”,是把“暖响”和“冷袖”都理解为主谓倒装,等于说“响暖”“袖冷”。
  后一种注解将“歌台”理解为“歌于台”,将“舞殿”理解为“舞于殿”;将“暖响”和“冷袖”都理解为偏正词组。
  这两种注解都是不正确的。
  “歌台”和“舞殿”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也可以看成两个名词,不能理解为“歌于台”和“舞于殿”(述补结构);“暖响”和“冷袖”既不是主谓倒装,也不是偏正词组,而是述补结构,等于说“暖于响”和“冷于袖”。“暖”是“歌台”暖,而不是“响”暖;“冷”是“舞殿”冷,而不是“袖”冷。这两句的意思是:歌台因为歌声而暖,有如春光融融;舞殿因为舞袖而冷,好似风雨凄凄。在现实中,歌声不可能使歌台变暖,舞袖也不可能使舞殿变冷。这暖和冷,是艺术想象中的一种主观上的感受。这是艺术的夸张,是为了极写歌舞之繁盛,生活之奢华。
  为什么说“歌台”和“舞殿”是名词或名词性的偏正词组,而不能理解为“歌于台”和“舞于殿”呢?因为此赋从开头到这一小段,都是描写阿房宫的宫殿建筑的,下面才写“妃嫔媵嫱,王子皇孙”,所以这两句只能是以歌台、舞殿为描写对象,而不可能是以人为描写对象。《新编高中文言文译解》将“歌台”译为“(宠姬)(在)台(上)唱歌”,将“舞殿”译为“(美女)(在)殿(中)舞蹈”,《古文观止》注将“歌台”释为“临台而歌”,将“舞殿”释为“舞罢闲散”,都是将这两句理解为以人为描写对象了。如果这两句是写人而不是写歌台和舞殿,那么,怎能说“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呢?所谓“气候不齐”,是说同处一宫之间而歌台的气候暖,舞殿的气候冷。“气候”一词,是只能用于处所而不能用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