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2007年高考作文备战方略

作者:姜有荣




  一、洞察“公转”“自转”,把准高考脉搏
  
  综合2006年高考作文题以及教育部和各省考试中心发布的最新信息,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基本走势:
  1.三大“公转”轨道
  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会展现给我们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但如下三点将会是其“公转”的轨道:
  (1)立意自定。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会留给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的空间。但三者在立意范围上有一定的差别——分别要求立意必须在标题、话题和材料的范围内。由此不难看出命题专家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要让所有考生在规定的“场地”里表演自己创意的“自由体操”。
  (2)字数等同。综观近三年来作文命题的字数要求,应该说“800字”已成为命题专家的共识,2007年全国的考生都将会在“不少于800字”这个等长的“跑道”上一决高下。
  (3)形式渗透。高考作文出现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基本形式,但2006年的作文命题已露出“三式渗透”的端倪:“命题作文”套用了“话题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了一段引出标题的文字(如江苏卷);“材料作文”套用了“话题作文”的规定,在后面加上了“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三自”要求(如全国卷)。命题专家的意图非常清楚: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只是考查的形式,其考查功能其实是一致的。
  2.两大“自转”轨道
  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除了“公转”之外,全国卷和分省试卷还会有两条“自转”轨道:
  (1)稳定型。有些省份试卷近三年来始终采用一种命题形式,如北京卷的命题式——从“包容”到“说‘安’”再到“北京的符号”,广东卷的话题式——从“语言与沟通”到“纪念”再到“雕琢心中的天使”。
  (2)轮换型。全国卷和有些省份试卷在命题形式上采用了轮换的方式,如上海卷——从“以‘忙’为话题”到“‘文化三镜头’材料”再到“以‘握住我的手’为题”,重庆卷——从“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到“以‘自嘲’为题”再到“以‘走与停’为话题”。
  至于各省2007年到底采用哪种命题形式,这需要各省考生关注本省命题的“自转”轨道和发布的相关高考信息。总体来看,“变”是大势所趋,只是各省“变”的幅度会不尽相同,考生只有手持“三根彩练”,才能“临场善舞”。
  
  二、揣摩三大调整,冷静探寻对策
  
  从各大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执行评分标准的大前提下,都不同程度地对评分标准进行了切近考情的细化或调整,从而在命题者、答题者和评卷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既定位科学又宽严适度的评判标准。静心揣摩阅卷者对评分标准的细化或调整,冷静地探寻应对的策略,对引领我们的备战方略是大有裨益的。具体而言有如下三方面:
  1.实行文体自选,但强调文体特征
  “文体自选”其实对文体还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而是让考生自己选择。高考作文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2007年高考作文将会继续体现这一命题思想,以杜绝文体模糊的“四不像”作文的出现。为此,广大考生须结合自身的写作特点,强化文体的规范训练,尤其要对《考试大纲》中要求广大考生掌握的三大文体的特征进行悉心揣摩:
  
  我们只有在文体训练“合格”的基础上,方可展露自身“风格”的才情光芒。
  2.注重发展等级,但趋于返璞归真
  近年来各省在作文评分标准的制定上,都先后将“发展等级”从10分提升到了20分,这体现了引领学生从落实基础走向创新的良好导向。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部分考生对“创新”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要创新就要搞另类,要创新就要搞诗歌,要创新就要搞文言,要创新就要“回到从前”。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搞杂文,杂是杂了,但犀利没有了,搞成了“大杂烩”;搞散文,散是散了,但韵味没有了,搞成了“四不像”;搞“(余)秋雨体”,架势有了,但底蕴又不足,搞得既没文化,也不像散文……一位高考阅卷专家的话令人深思:“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另类这东西,第一次用是天才,第二次用是庸才,更何况是第N次用。2000年江苏省的一篇满分作文《四幕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妙品,但现在我一看见考生写‘四幕剧’头就疼。有些考生受到新闻炒作的影响,以为一搞另类就可以得高分,殊不知,绝大部分另类作文都被判了低分,只是未报道而已。我们还是喜欢那些丰厚的内容与得体的形式完美结合的文章,特别是生动新鲜、原汁原味地反映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使人越读越年轻,越读越有兴味。”
  有鉴于此,我们提醒广大考生:到目前为止,另类作文已无新鲜感可言。阅卷专家的口味已呈现返璞归真的趋向,考场作文应该多一点内蕴,少一点花哨;多一点大智慧,少一点小聪明;多一点丰厚实在,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点真情实感,少一点媚俗矫情。以实功脱颖而出,凭才情独领风骚。
  3.评分慎重准确,但追求视觉冲击
  为保证2006年高考作文评卷工作的公平、公正,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加大监控力度,一篇作文的评判至少要过四关:评卷人、评卷小组长、复查员、质检员。电脑阅卷的省份实行双人背对背阅卷,对作文的阅卷时间、合理离差、抽样复评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层层严密监控,使阅卷老师的评分更加慎重准确。
  但高考作文毕竟与平时作文不一样,其阅卷速度是很快的,这是客观事实,很难在短期内改变。面对这种情势,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讲了实话:“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什么滋味来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能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犹抱琵琶’,太曲折,太含蓄,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比较妥当的做法有如下三点:
  (1)必须努力写好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一上场,就使出你的“看家本领”。切忌在第一节中大量复述或引录命题中的“材料”,切忌把第一、二小节写得平平淡淡。
  (2)要精心设计有个性的“亮点”,精彩之笔要尽量在文章的前头展示出来。要一“亮相”便获“满堂彩”,不能搞“图穷匕见”。
  (3)不要玩“深沉”,玩玄而又玄的“哲理”。应当旗帜鲜明,快人快语,尽快释放“动情力”,迅速打动阅卷老师的心灵弦索。
  
  三、做好四种储备,积淀丰厚底蕴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积淀的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华章的。就应试作文而言,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1.素材积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应该关注和留意以下八个方面的鲜活素材:①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谊;②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③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④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⑤省查价值取向、道德情操;⑥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⑦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⑧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
  2.情感积淀。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考生应该蕴蓄和勃发以下“五情”“五心”:“五情”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五心”就是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捧给别人、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
  3.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品位,考生应该抢占以下八个文化制高点:①课本名篇;②读本精华;③名人传记;④感人故事;⑤文化散文;⑥鲜活时文;⑦名言名句;⑧睿智心语。
  

[2]